「 相比于“一夜成名”的传统叙事,我们更愿意见证一位普通人在生活洪流里摸爬滚打、带点狼狈的鲜亮。」
“我36岁开始做群众演员,前后演了80部作品,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希望在座的导演可以来找我演戏,有没有台词都行。”
这是微博视界大会上一位群众演员沈凯获“金叶荣誉奖”的感言,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通过沈凯,我们看见了千千万万个光影边缘的自己,也看到一位路人甲用一种非线性叙事发梦的可能。所以人们用目光为沈凯打造了一个明亮的夜晚,用这样的“高光时刻”告诉沈凯也告诉自己,普通人的勇敢值得被看见和守护。
希望有更多的“沈凯们”被照亮。
“我们是路人甲”:
当聚光灯照向光影边缘的普通人
沈凯的获奖感言之所以能引起反响和共鸣,是因为人们在沈凯身上看到了自己。有网友评论“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辈子也遇不上一个机会”。
大部分人们也是像沈凯这样,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默默耕耘,终其一生也很难被聚光灯照向。
(网友对于沈凯发言的评论)
这样的情感共鸣让人们产生代入感,对其中的符号进行联想,从而达到对“群众演员沈凯”这个角色的迁移效果。
所以,当网友们看见屏幕中这个从洪流中走到聚光灯下的普通人,人们自发地为他提供流量和关注。这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中有这样被看见和关注的需求。
(沈凯获奖感言)
不管是在娱乐圈还是互联网,往往是生活中占据实质资源的“精英们”占据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普通人往往是被埋没的。
人们对于这样的失衡状态存在不满,因而部分网友用“208”来指代明星群体(网传某明星日薪高达208W),隐含一种距离的拉远和壁垒的筑建。
沈凯的故事让人们可以从传统的精英主义叙事里抽离,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视角,从而产生了共情和亲近感。
(微博视界大会“金叶荣耀奖”)
和沈凯一起获得“金叶荣耀奖”的还有烟火师、化妆师、电视剧世界观搭建师和道具师。看见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微博视界大会设置这个奖项的意义,我们愿意看见这个奖项的出现,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奖项出现。
很多人用“横漂梦”来概括群众演员们的故事。然而“横漂”背后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梦”字就可以托架和覆盖的。
(电影《我是路人甲》)
沈凯获奖让我们拥有一个契机,去关注到群众演员群体,了解到他们的视角和处境,从而能够让更多的“路人甲们”获得在视觉世界中的主动性,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为自己赋权。
(网友分享来自办公楼保洁阿姨的一封信)
只有当更多的光照向普通人,当房间里不再有沉默的大象,才会有更多共识和理解,会有更多的“真”流淌在个体之间。
“麻木的颁奖典礼闯入热烈的人”:
人设时代真诚的稀缺
网友评论沈凯这段发言是“一个麻木的颁奖典礼闯入一个热烈动情的人。”喧哗熙攘的娱乐圈和一位笨拙的普通人之间的反差和张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反思。
(网友的评论)
网友对沈凯的评价中,最常出现的词就是“真诚”。在信息爆炸、人设横行的今天,人们似乎习惯了看到精心包装、刻意营造的形象,而真实的情感与真诚的表达却变得愈发难得。
(网友评论沈凯“真诚”的截图)
为什么真诚成了当下格外稀缺的一种特性?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深思熟虑”。城市文明强调理性严谨、鼓吹效率精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演着社会期待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不出错的、是圆滑和懂事的。
而在娱乐圈,“人设”更是成为了一种商业策略。明星们通过建构与自身特质和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设符号,来获取市场资源和消费机会。
仿佛一旦有了一个固定而美好的“人设” ,明星就可以享受到“粉丝经济”的红利。然而,这种刻意营造的形象,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与深度。
如果“人设”被破坏或瓦解,就要承担欺骗观众和粉丝的责任,也就是“人设崩塌”。人们建构这种“人设”越坚固,坍塌之后的影响就越大,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公众,尤其是粉丝心理上的强烈的“荒诞感”与不真实感。
(微博界面“人设崩塌”搜索截图)
沈凯的发言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出演的是自己”。身处社会舞台的我们对真诚性抱有更高的期待值,而这样的真诚性期待在沈凯的哽咽和话语里得到应答。在福柯的规训理论中,规训是一种内化的不自由险境。真实之处,方有自由。
(热依扎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获奖发言)
因为常常被“面具”包围,故而呼唤真诚。同样地,因为时时感到作为渺小个体的无力和孤独,我们才更需要见证彼此的勇敢,用一个个小的“高光时刻”来充盈生命力,继续用缓慢却丰沛的原力来打怪升级。
“流浪的游侠骑士”:
我们是否还相信普通人的勇敢?
人们现在好像已经逐渐接受了普通人终其一生也很难被看见的事实,“寒门不再出贵子”之类的话语层出不穷。在获奖之后,沈凯或许并不会“一夜走上人生巅峰”,获得传统定义中名利双收的成功。
但为什么我们还愿意听沈凯的故事,愿意给他创造这样一个“高光时刻”?
相比于“一举成名”的成功叙事,普通人在生活洪流里摸索的勇气更加动人。
(川大毕业生将奖学金捐给排名后75%的学生)
社会语境下对于成功的传统定义通常是结果导向的,有志者最后必须“事竟成”,不达“目的”不罢休。
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这样的成功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许多“成功人士”对于成功的叙事是线性的,他们描绘了一条“平直的”、“正确的”道路。
(哈佛哲学教授桑德尔谈“精英暴政”)
而普通人往往生活在并不平坦的“褶子”里。沈凯的故事从表面看好像也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最后凭借努力走到聚光灯下”的逆袭故事,但本质上却是一位普通人在褶子里摸爬滚打的生动体验。
这样的非线性叙事让我们可以跳出传统对于成功的定义,获知一种充满江湖气的个体经验。
沈凯在获奖感言里形容自己为“一个年纪不小、入行不早、喜欢演戏经验还少的群众演员”。
(沈凯获奖感言)
他并没有说我们要从nobody变成somebody,而是承认我们是nobody,但同时也可以是somebody。
沈凯最后在发言里说“一分钟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的故事还没有杀青,还在继续”。当聚光灯散去,这位游侠骑士向我们挥挥手,说他要继续流浪。
相比于“上岸了然后呢”的空虚之问,我们从沈凯的姿态里得到了一种可持续性叙事的鼓励。
(堂吉诃德)
我们在“单一性价比”的叙事中看到一个坚守的笨拙的普通人——发现自己的独特性,然后扎根在这个褶子里,用微观梦想抵抗流量时代。这大概是我们在祛魅时代想要守护的更加生动的价值。
(纪录片《人生七年》)
让我们动容的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勇敢,普通人能毫无保留地面向并不平坦的生活。有一天发现,其实每个褶子都是一个世界。
不要轻易喊杀青,在给自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游侠骑士。
(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1]何雅昕.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J].传播与版权, 2018,(01):10- 12.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18.01.00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