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嬴驷继位。
秦惠文王刚即位,他的伯父公子虔就坐不住了,很快捏造了商鞅的罪名。秦惠文王明知这是诬告,却依然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在家仆的掩护下,一路逃到了边关。他准备在一家旅店住下时,店长却要他拿出身份凭证,说这是商君新法的要求。
商鞅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得离开,准备到魏国再图发展。然而,公子卬与他有仇,却不肯接纳他。
无奈之下,商鞅只得潜逃到封地商於。他认为自己有大功,却遭到如此对待,于是发兵攻打郑县。
秦惠文王派出大军镇压叛乱,将商鞅给杀死了。
不过,商鞅死后,他并不解恨。秦惠文王让人将商鞅的尸体运回咸阳,当众将其车裂,咸阳百姓一哄而上,争食其肉,很快商鞅就尸骨无存。
分裂商鞅后,秦惠文王又下令将商鞅全家问斩。六国闻之,歌舞相庆。
那么,秦惠文王为何对商鞅恨之入骨?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遭到如此惨无人道的对待呢?
公元前770年,秦穆公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然而,秦穆公死后,几代君主皆是平庸无能之辈。秦国政治混乱,国力衰弱,又远离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区域,部分风俗保留了西戎的习惯,成为中原诸侯眼中不开化的野蛮民族。
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登基。
他受到各诸侯国的鄙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秦孝公深感耻辱,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眼见祖宗先业如此溃败,秦孝公愤恨不已。他日思夜想,方才明白,秦国缺少真正的良才,只有像魏国那样,招揽天下之才,变法图强,方能振兴祖业。
于是,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广招天下英杰,入函谷关,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商鞅,正是前来投奔秦孝公的一员。
商鞅年少时,正是战国群雄争霸的时期。到了而立之年后,商鞅外出寻找出路,就离开了卫国,前往战国最先崛起的国家,魏国。
在魏国时,商鞅投奔在国相公叔痤门下。
尽管商鞅只做了一个管理琐碎事务的小官,公叔痤却发现了他的锋芒和才华。可是,公叔痤怕商鞅抢夺了自己的相位,迟迟没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他,反而把他雪藏了起来。
两年后,公叔痤病倒了。病重之时,魏惠王到相国府来看望他,公叔痤趁机劝说魏惠王,举荐商鞅。
听了公叔痤的话,魏惠王面露怜悯。商鞅名不见经传,公叔痤推荐一个无名之辈来做相国,一定是他病得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看到魏惠王的神情,公叔痤无奈地叹了口气,再次叮嘱魏惠王:如果大王不想任用商鞅,切记要杀了他,以免他为别国效力,这样魏国就会多一个强敌。
魏惠王神色更为悲伤,认为公叔痤胡言乱语,实在是病得可怜。
公叔痤死后,商鞅的靠山已倒。他明白在魏国已无用武之地,因此暗中寻找机会,想另投明君。
恰在此时,秦孝公大撒英雄帖,颁布了“求贤令”,许以高官和土地,希望广纳良才,让秦国强大起来。
商鞅听说此事后,带着本《法经》就到了秦国。他想办法联系上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娓娓道来。
于是,景监将商鞅推荐给秦孝公。
在第三次见面时,商鞅提出了“霸道”。他以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为例,讲述了春秋五霸的称霸之道。
秦孝公有了兴趣,与商鞅相谈甚欢。他已有了想要任用商鞅的念头,于是又有了第四次的会谈。
而商鞅也通过几次交谈,知晓了秦孝公的心中所想。
秦孝公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没有等待秦国逐渐变强的耐心。他需要一个快速使秦国强大的策略,帝道、王道都需上百年的时间慢慢酝酿。
霸道虽然可以速成,却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只能让秦孝公成为一个诸侯王,而非天下霸主,仍有不足。
第四次会谈中,商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强国之道。
商鞅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利益为导向,抛弃了仁义,用严苛的“法”来约束人民的行为,通过法令确立一个完整的治国体系。
将权力统一到君主手中,集中力量完成君主的意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