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普子胥
11月14日,极氪公布了2024年三季度财报。
销量是多的,亏损是收窄的,毛利率是良好的:如果仅看三季度的表现,极氪大概是气势如虹的。可今年以来,这家车企令人感到奇怪的点,或许是为了利润和增长,步伐显得很急,甚至有些动作变形。
不管是极氪001“三代同堂”客观上“背刺”老车主,再到最近营销,在新车内大吃火锅:极氪激进的产品策略与略显浮夸的营销,这一切的行事逻辑,无一不是在毫无保留地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增长和利润。
可受此影响,极氪也开始向一家非用户导向型的车企靠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户口碑的维持,似有临泽而渔的观感。
相较其他新势力车企存在“倒闭”的风险,背靠吉利的极氪,从不乏消费者“安全感”的背书。然而,市场近一年来对极氪看法之所以变得愈发复杂,并非质疑这家车企能有多大的资源可以依靠,反而更加关注于,极氪能否找回用户至上的初心。
此外,作为赴美上市最快的新能源车企,极氪汇聚了吉利整个集团几乎“上不封顶”的资源,可大量的倾斜,也意味着不容有失。这对极氪CEO安聪慧来说,压力自上至下,肉眼可见。
极氪的毛利率的“小秘密”
财报显示,三季度极氪营收为183.6亿,同比增长31%,环比降低 8.4%,基本喜忧参半。
其中,受极氪7X新车型推出,外加各车型组合变化带来的车辆平均售价提高,极氪三季度的车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42%,环比增长 7.2%,达到了144.01 亿。
不过,由于国内市场电池包销量下滑,极氪的电池及其他零部件营收则同比下降1.3%、环比大降38.8%,达到32.453 亿,成为拖累极氪整体营收表现的重要原因。
并且,加上极氪整体毛利率从2024年二季度17.2%下滑到三季度的16%,公司的整体毛利润,也环比下降了14.7%,为29.41 亿。
好消息是,上市以来就急于“回血”的极氪,虽然2021年—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76.55亿、82.64亿,不过到了今年三季度,这家公司的亏损在逐步收窄:财报显示,三季度极氪净亏损 11.39 亿,同比减少 21.7%,环比减少37%,反弹趋势明显。
事实上,新能源车企由于初期投资规模较大,亏损是行业共同问题。此时,相较净利润表现,整车毛利率或许才是衡量一家车企运营状况更为关键的指标。
从这点上看,当下极氪整车毛利率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三季度,极氪整车毛利率达到15.7%,虽然相较2023 年同期的 18.1%有所下滑,但仍能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自独立运营三年来,极氪的整车毛利润也都在持续改善:例如,2021-2023年,极氪整车毛利率分别为1.8%、4.7%、15%。
作为横向对比,2023年小鹏整车毛利率为-1.6%,蔚来为11.9%,特斯拉为18.2%,理想汽车为21.5%。可以说,2023年极氪的整车毛利率较其他造车新势力,表现也毫不逊色。
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极氪的整车毛利率能够迅速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则是吃了吉利控股集团的“红利”。当下,极氪主营业务范围包括研发、采购、销售电动汽车和其他相关产品。不过,极氪本身不做整车的生产制造。
极氪一般将车辆的生产制造,委托给吉利控股下的宁波极氪工厂、成都工厂、梅山工厂。其中,宁波的极氪工厂生产极氪001、009,成都生产极氪X车型。为此,极氪则需向吉利控股支付原材料费用以及加工费。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新能源车企自身不建工厂,那么本应承担的投资、折旧等费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资金压力,也会大大减缓。
从这点上说,随着极氪将工厂置于财报之外,那么,相较于其他新势力同行,极氪则能更好地轻装上阵,提升毛利率,并且还能借用吉利已经成型的生产线,提高车辆质量,可谓一石多鸟。
更重要的是,极氪委托吉利控股生产的汽车,其购车费用往往存在支付账期,不会立刻消耗极氪的现金,加上极氪和吉利控股还可以随时调整账期流转,也能让极氪的现金流表现更好。
正因如此,由于没有工厂等重资产,极氪负债主要就体现为各项应付:截止今年三季度,极氪应付账款35.89亿,应付票据为124.74亿,应付给关联方的款项为150.09亿,各类应付相加就占到极氪总负债419.3亿的74%。
受此影响,2024年的三季度末,极氪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就达到了56.4亿,加上限制性现金则一举突破83亿,再创新高。
考虑到,极氪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交付同比增长82%,达到近17万台,那么,如果四季度不出大的变化,“背靠大树”的极氪,很可能在2024年底进一步缩减亏损,甚至变相扭亏为盈。
打赢硬仗,难免会有牺牲
今年7月,极氪CEO安聪慧,发布了《聪聪来信丨在混战中坚守战略定力,冲刺!》公开信。信中,着重强调了极氪要在年内挑战单月交付3万+台,并表示,这是今年真正的硬仗。
此前,极氪公布2024全年销量目标是23万台。如果按照前10个月速度,加上极氪7X和极氪MIX新车型助推,那么,极氪全年销量达成,已经触手可及。
可问题从来需要辩证看待。比如,要打赢一场硬仗,难免就会有所牺牲。
此时,如果一家企业只关注到领导下“死命令”的压力,集中全部力量只聚焦于增长,甚至所有行动都捆绑上营收数字,那么,下位的执行者,往往会脚步局促,甚至动作变形,从而忽视用户才是根本。
从这点上说,2024年罕见出现极氪001“三代同堂”的“闹剧”,其实并不奇怪:2023年初至今,极氪001就接连进行了三次改款(2023款、2024款、2025款)。而最新的2025款,与上一版产品的发布时间间隔,不到半年。
快速改款,借此冲击销量,本意没有任何问题。可是,问题关键在于节奏,乃至极氪部分高管宣传口径上的不统一,种种作用下,无形中对用户“诱导”,从而逼单。
如此急切的心态,似乎也与极氪CEO安聪慧公开信强调的“在混战中坚守战略定力”,难以相通。
并且,极氪一年出“三代”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方面,极氪001一直是撑起极氪销量的基本盘,可受到该事件的持续影响,该爆款车型的销量,正在无可避免地走向下滑:今年10月份,极氪交付虽然突破了2.5万辆,可极氪001比起今年5月、6月13000辆,该月的销量则几乎腰斩。
另一方面,一旦基本盘的用户群体被动摇,短期内,车企或许可以靠推新、合并,一举弥补销量,可从长期来看,车企的品牌价值,无疑会受到损害。尤其考虑到,极氪当下的主力车型聚集在竞争极为激烈的20—30万价格区间内,如果品牌一旦打上“急功近利”、“背刺车主”的标签,其用户难免被其他车企侵吞,实在得不偿失。
更为重要的是,因过度关注增长导致的动作变形,似乎也在全方位影响着极氪的行事逻辑,并在持续渗透:除了“一年换三代”外,最近的一个案例,无疑是极氪副总裁杨大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在极氪MIX车内吃火锅的宣传案例,由此,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极氪很急,但先别急
除了过度强调增长、忽略用户体验外,摆在极氪面前的另一个掣肘,则源于内部同质化竞争。尤其是领克与极氪产品定位上的冲突、内部资源的抢夺,近些年饱受关注。
今年前三季度,领克销量16.98万辆,极氪销量接近15万辆,双品牌占吉利集团总销量近30%。可以说,双品牌既是吉利集团的销量支柱,也是吉利新能源转型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些年双品牌的“争斗”,则愈演愈烈。
例如,极氪001前身就为领克首款纯电动车,可正是由于001分派给了极氪,客观上,也导致了领克的电动车发展受阻。而到了近年,原本主打混动车型、并在市场升温后迎来更多机会的领克,却枪口一转,转向了纯电领域:例如,今年领克就推出首款纯电轿车Z10,与极氪001、极氪007出现了产品重叠,上市两个月该车型总交付量不足5000辆。
与此同时,已在纯电市场取得成功的极氪,又开始计划推出混动车型,进一步与领克的主战场重叠: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吉利“双子星”的内部竞争,相较外部对手已经有过之无不及。
十七年前,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宁波宣言》,随后开始了战略扩张。从收购沃尔沃开始,吉利控股先后将宝腾汽车、路特斯收入麾下,内部则孵化领克、极氪等多个品牌,随后多年,吉利也取得了大幅业绩增长,从低端至高端,几乎完整地覆盖了汽车消费市场。
然而,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正在加剧,“孩子多了好打架”的战略,似乎在逐渐过时:仅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计划在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新车多达100余款。并且,囿于吉利多年来分散的研发与供应链,也客观上造成了资金的重复投入,以及兄弟品牌的“恶性”竞争。
从这点上说,极氪与领克的“争夺”仅仅只是一个缩影,最终遏制内耗的合并,也势在必行。
好消息是,大象没有一直沉睡。
极氪三季报发布的当天,吉利控股集团就高调官宣,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正式合并。事实上,今年9月强调整合、增效、抵御市场风险、凸显自身优势的《台州宣言》发布后仅两个月,吉利就完成了一次内部的股权调整和重组,领克与极氪雷厉风行的合并,足以看出大象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当吉利对极氪越是重视、越是不计成本的资源倾斜后,也意味着,在这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硬仗面前,主导这场战役的人物,越发关键,也将备受压力,一举一动、是好是坏,都将被持续放大。
“上市仅是个起点,在整个马拉松中的一环而已。”此前,极氪CEO安聪慧曾表示,吉利控股集团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而极氪则肩负着高端纯电的全球使命。
可是,2024年,被李书福寄予很重期待的安聪慧,尽管获得了极大话语权,可在其统领下极氪,却过分关注增长,反而忽略了用户口碑,造成了部分极氪老车主不满风波,至今仍未彻底平息。
从这点上说,吉利想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大众,要打好极氪这张底牌,安聪慧不容有失,也不敢有失。
--THE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