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份,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两支红军主力合兵一处,虽然整体实力增强了,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四面八方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另一方面陕北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无法发展壮大红军。所以接下来重点考虑的问题便是红军接下来该朝向哪里发展的战略问题?主席决定东征,红军主力全部东渡黄河征讨阎锡山。实际上刚开始彭德怀等主要将领大多数都是反对东征的,那么主席为什么要堵上家底彻底东征?

1935年12月7日至25日,陕北瓦窑堡(今子长)会议上,认为日本占领东北后,进而又要在华北五省搞自治,一步步的蚕食,将日军和蒋军列为两大主要敌人。因此会上定下红军接下来的主要战略方针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具体内容便是向东扩大根据地,因此就有了红军东征,会上决定由主席组建红军抗日先锋军,率红军主力东征!

我们来看看彭德怀等主要将领对东征是什么意见?

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有有两个顾虑,一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在黄河东岸严防死守,红军不容易渡河。二是红军渡过黄河后要是后路被切断后,失去了黄河渡口,红军撤不回陕北怎么办?所以彭德怀的意见是做出向东佯攻的态势,将陕北的阎锡山部队调回河东,然后巩固扩大陕北根据地。 但这样虽然可以实现将阎锡山的部队东调的目标,但是无法扩大红军。

红一军团长的意见是向南发展,会前他曾写信给主席,他认为陕北太贫瘠了,无法扩大红军队伍,所以请求带队去陕南山区打游击,还列了一些到陕南秦岭山区打游击的主要人员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人的意见是向西发展,走河西走廊到新疆,打通与北边的联系,以此从北边获得武器弹药方面的支援。这条意见从后世视角来看,肯定是走不通的,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就曾抽调一半兵力(两万余人)西征,事实证明马家军的实力一点也不弱,以红军当时的装备很难打通河西走廊当,当时在陕北的红军只有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1.3万余人,更加不可能打通河西走廊。

当时不少人对北边过于乐观,就算打通联系,也不一定能获得对方的支援。另外一些人的意见是向北发展,和向西发展类似,主要是打通与北边的联系,然后获得援助。向西、向北这两种方案都是下下策。

但是大家对于一点是认同的,那就是要继续发展壮大陕北根据地,有了这个前提,大家会上积极讨论当下局势,最终下定了东征的决心,那又该如何东征?红军全部主力都东征的话,怎么保证陕北根据地的安全?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为两方面:

第一方面:会后将陕北的红军主力统一整编为红一方面军,辖红1军团(原陕甘支队)、红15军团(陕北的26军、27军与徐海东指挥的25军合并),两个军团人数差不多,总计1.3万余人。除此之外,动员参加红军,将陕北的地方武装整编,编成红28军、红29军、红30军(黄河游击师),后面三者总计也就3000人左右。

第二方面:既然全部家当压上东征,那就需要先解除北边、西边、南边的后顾之忧。当时整个陕北处在四面八方的包围状态,请看当时陕北、陕甘边周边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边有号称榆林王的井岳秀一个师,以及高桂滋一个师;东北方向有阎锡山晋绥军的四个旅(这四个旅都在黄河陕北一侧驻防);西北方向有马鸿逵数万人;西南、南边是东北军以及杨虎城17路军共计二十几万人;还有陈诚部三个军数万人,几路大军合计50万人,可以直接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就有十几万人。此时,红军主力也就1.5万余人,枪万支,弹药缺少,实力悬殊,那该如何破解难题?

需要重点打击南北两个方向,对待南边的东北军和西北军采取既打又拉的办法,边打边谈,主动撤围,与他们联系谈判。南边解决后,北边主要是井岳秀、高桂滋两部,之前打疼过高桂滋部,所以这次需要重点打疼井岳秀部,但是没想到井岳秀在红军东征出发的前几天,更衣时候配枪落地走火中弹,把自己毙了,这下直接没了来自北边的后顾之忧,至于晋绥军,红军东渡黄河后就会撤回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征过程:

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北、中、南)三路大军,左(北)路军为28军、中路军为红一军团、右(南)路军为红十五军团,三路大军隐蔽抵达黄河渡口附近,随时东渡黄河。黄河游击师(红30军)担负主力红军与陕北的联系。此外,新组建的红29军负责防守后方,留守后方的主力只有一个红29军,也就1000人左右,还没有多少正规作战的经验,后方唱的是空城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2月20日,总部下达东渡黄河的作战命令,趁夜渡河,然而晋绥军在黄河东岸沿河岸建立无数大大小小的碉堡驻防,偷渡突击队被发现,晚上八点,渡河作战正式打响,从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百余里的战线上发动攻击,先由多支渡河突击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冲上对岸,突击队占领对岸阵地后,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乘船渡过黄河,渡河后红军主力分多路向东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锡山得到红军主力渡河东进的消息后,急忙调集部队增援,2月25日,晋绥军独二旅3000多人在中阳关上村进入包围圈,被红一军团全歼,203旅一个营在隰县蓬门被红十五军团歼灭,这两场战斗击溃了阎锡山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两军团在孝义顺利会师,两军团主力准备继续东进。

阎锡山随后调集了两个纵队8个旅的兵力准备在孝义兑九峪地区与东渡黄河的红军主力决战,准备将东征大军围歼在吕梁山区。3月6日至8日,红军东征总部开会决定,集中主力在兑九峪重创晋绥军,从而扫清红军东进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9日,晋绥军左翼杨效欧部第二纵队、右翼李生达第三纵队协同进抵孝义兑九峪附近,两部准备于10日拂晓对红军主力发起进攻。还没等晋绥军出发,10日凌晨5点,红军主力从三面对晋绥军发动进攻,快速切断了两部联系,准备集中兵力将这两部各个歼灭。

战斗非常激烈,从早上打到下午,但是红军还是没有办法将被围晋绥军歼灭,此时阎锡山调集部队增援被围晋绥军,同时又准备切断红军退路。晋绥军兵力和武器弹药都远胜红军,无法歼灭被围晋绥军。于是总部果断下令撤围。阎锡山知道单靠自己没办法抗衡红军,红军撤围后晋绥军也撤出了战斗,然后集结主力布置在红军北上、东进的方向上,然后让中央军进入山西协助晋绥军,中央军从各地抽调了7个师的兵力增援阎锡山,再加上阎锡山的晋绥军,红军接下来将面对与10多万的机动兵力作战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2日,东征红军总部开会决定,总部率30军留在晋西作战;红十五军团北上,做出进攻太原的态势,以牵制晋绥军主力;红一军团主力南下河东(主要是临汾周边的几个县,这里地处汾河平原,人口众多,极易扩大红军、筹集粮草)扩大红军,筹集物资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6日,两军团分别开始行动,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北上做出进攻太原的态势,阎锡山不得不将晋绥军主力调往太原附近。三月下旬,红十五军团转向晋西北,在河西的北路军红28军也渡过黄河,与红十五军团会合,两部在晋西北地区活动,但同样靠近太原,牵制着晋绥军主力。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红十五军团和红28军两部在北边牵制住了晋绥军主力,从而策应了晋西的总部和南下晋南的红一军团。3月中旬至4月下旬,在红十五军团和红28军的策应下,一个多月时间内,晋南临汾附近的红一军团主力共计筹款40万元,扩红7000多人,红一军团人数直接翻了一倍,还在当地建立了20多个乡、村组织,同时组建了20多支游击队。

4月12日,在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主力在南北征战的同时,红28军奉命占领黄河渡口,打通东征红军与陕北的联系,保证东征红军主力的退路。13日,在进攻交通要道三交镇时,红28军军长刘志丹靠前指挥,中弹牺牲。

与此同时,陈诚率领的中央军已经分多路进入山西增援晋绥军,此外,蒋军从关中北上,准备进攻陕北根据地,当时陕北后方没有多少防守兵力,并准备封锁黄河渡口,切断东征红军主力的退路,计划从多路出击,将东征大军围歼在吕梁山区。

4月13日至15日,总部在临汾赵家沟开会,会上根据当下形势,做出回师西渡的决定。4月下旬东征红军主力移师黄河附近,5月1日至5日,红军东征主力分批渡河回师陕北,至此百余天的红军东征战役结束。

东征有三大收获:

第一:红军主力东征战绩斐然,在百余天的东征中,共计歼敌1.3万多人,俘虏了四千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最大的收获是在东征过程中红军发展壮大,一共扩红8000多人,筹集了50多万元的经费,达到了东征前的战前预想结果。这两个数字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是非常大的成绩,只有在山西汾河平原人口众多、富裕的地方才能做到,当时整个陕北也很难再扩红一万人,东征前红军1.6万人(当中有3000人是在东征前夕扩充)中差不多有一半是陕北当地人,此后短时间内无法在陕北再扩红。

第二:红军东征打破了对陕北根据地四面的封锁,东征打疼了阎锡山,红军东征迫使晋绥军在陕北东北方向的几个旅回援,这解决了陕北根据地北边的安全,当红军主力刚一渡河,阎锡山得到消息后就下令河西的几个旅渡河回援。从东征效果来看,也让东北军和西北军见识到了红军的战斗力,进一步促进与这两部的停战议和,为后续与张杨二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红军东征期间在晋西北、晋西、晋南等地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播下了抗日的种子,建立了几十支游击队,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能够在山西大地快速立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