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周五晚上活蹦乱跳,就有多少孩子,周日晚上磨蹭哭闹。
就像咱们大人有时会嘟囔着周一不想上班一样,很多孩子也会出现“周日晚上崩溃”这种情况。
每到周日晚上,妈妈们的脑袋里就装了一堆的“怎么办”:
孩子说起上学就很丧,怎么办?
在学校摆烂,老想着手机游戏,怎么办?
心理太脆弱,打不得骂不得,怎么办?
孩子不想上学,说到底,可能是心里少了意义感和价值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驱力不足。
内驱力这个东西,在大人的世界有多精贵,在孩子的世界就有多精贵。
所以,养育孩子一开始还真得借助一些外驱力。而且,孩子越小,越需要调用外部的小助力。
这种外力,可以是大人的亲身示范,领着孩子一步步往前走,也可以找个优质偶像,让孩子为爱发电,自己行动起来。
如果咱家娃恰好追星,我墙裂推荐这部评分高达9.9分的纪录片——《探索新境·寻找王一博》。
这可不是那种“流量明星”的真人秀,你永远可以相信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在片中,王一博先后挑战了70米高空速降、登顶五千米海拔高的雪山、悬崖吊床过夜等多项高难度的户外项目。
看得我这个40+的老母亲心潮澎湃,整个人都被治愈了,浑身是劲得只想立刻马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位90后的“顶流”小鲜肉,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分努力,还有成长的点点滴滴——所有这些在节目里娓娓道来,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却能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01
因为热爱,他从下午一点跳到晚上九点
王一博在片子里回忆了小时候踏上跳舞这条路的情景。
12岁那年,他生病在医院输液的时候,电视里恰好播放了一场街舞比赛。那一刻,他心里就种下了跳舞的梦想。
但是父母不同意,觉得跳舞不是件正经事儿。
为了证明自己的热爱和决心,他整个暑假都坚持跳舞,天天从下午的1点,跳到晚上的9点。
终于,他的热爱和坚持打动了父母。12岁那年,他一个人从洛阳到北京追寻跳舞梦。初二那年,他参加全国IBD街舞大赛闯进16强,并被发掘成为了练习生。
想想看,一个小学生,如果内心没有热爱,是很难克服很多困难,完成很多枯燥练习的。
找到内心所爱,是一种幸福;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祝福,更是一种幸运。
王一博就说,“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特别疼爱我,也很支持我,这才有了今天的我。”
聊到这儿,我并不是建议孩子走艺术这条路,我只是想提醒大家:
当应试教育的路上站满了人,这条路不就变得又挤又难走了吗?
虽然我们嘴上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常常不自觉地把孩子推向那条拥挤的独木桥,把他们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上的零部件。
那么,要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呢?
内卷的尽头,其实是“不一样”。
就拿王一博来说,他12岁选择街舞,相当于选择了一道窄门,甚至是冷门中的冷门。但也正因为这条路上的人不多,他反而走到了更宽广的地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得选”。只不过,我们需要放下随大流的想法,用新的眼光换个角度看孩子:
向内看:尊重孩子的个性,清楚孩子的特长。
向外看:鼓励孩子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把路越走越宽。
说到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我觉得国际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王一博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学生。他在韩国就读于首尔翰林艺术高中,还曾经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修过一年。
我身边的好多家庭,他们心里理想的教育都是“多元化”和“自由”。他们跳出体制内,也是为了获得“自由选择”的空间。
国际教育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做到了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和课程。
国际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在主打“有得选”,这样的例子一抓就是一大把。
课程体系有得选,有IB、AP、A-level、香港DSE课程、加拿大课程、澳大利亚课程等。
学什么、考什么有得选。比如A-level课程即英国高中课程,它有70多个科目,除了常见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还包括经济、艺术、法律、考古、摄影、统计学等,而且,每人只需要选3-4门。
如果想去美国,就可以选择AP课程,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它共有38门,包括艺术史、音乐理论、心理学、微积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每人只用选2-4门。
向下滑动查看
就连考试的难度,还是有得选。比如,A-level体系内选考文学/语言时,理科生可以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IG课程,文科生选择难度更大的AS课程。
至于那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等,简直能让孩子们挑花了眼。
如果发现选错了,还可以重新再选,就是要避免孩子在一条不适合的路上别别扭扭地走下去。
可以说,不同体系不同课程组合出不同的路,国际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了好多条路。
有了这么多的选择,孩子总能像王一博那样,找到自己的热爱。
我想,咱们做父母的使命,不就是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得选”,然后再支持鼓励Ta热情投入么?
02
因为努力,你才会知道天赋有多重要
片子里,王一博爬山时数次遇险,大腿还抽筋了好几次。
为了爬上20多米高的树,光是扔绳子勾住枝干,就扔了1个多小时。
高反严重到嘴唇发紫,头疼恶心,他硬是撑了下来。
嘴上说“小腿完全没劲了”,脚下却一步不停,最终登顶海拔5005米的雪山。
站在雪山之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所有的痛苦到达了顶峰都会消除掉。痛苦越多,你的快乐就会越多,成正比。”
是的,看到努力之后开花结果,那份满足感会让人忘记疲累,乐在其中。
孩子也一样。
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为什么偏偏发愁上学呢?
因为和吃喝玩乐比起来,学习的过程枯燥而痛苦。
但是,不吃学习的苦,又怎么能尝到知识的甜呢?
登顶的快乐,会因为一路的艰难险阻而更加珍贵;学习的快乐,也会因为过程中的难关挑战而更加浓烈。
就算一时失利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一直练习、一直努力,就像王一博说的,“我不相信我没有办法完成,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里,孩子想要登上象牙塔尖,就一定需要努力。
即使选择留学赛道,努力依然要排在第一位。
其一,跟国内升学逻辑类似,头部国际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比如,“牛剑第一把交椅”的深国交,每年全国5000多名孩子争抢400多个入学资格,录取率大概在7%-8%左右。
沪上的“IB老大哥”上海世外,每年只开放两场招生考试,场场爆满!录取率大概在10%-15%。
北京的“藤校收割机”北师大实验,国际部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高部更高,还要加试英语。
其二,藤校、牛剑申请人数逐年激增,录取成绩水涨船高。
拿申请牛津大学举例。官方的成绩要求是,A-level最低3个A;AP至少考3门以上;IB成绩40分以上,雅思7.5分。
但实际情况是,超过86%的学生A-level至少有两个A*,甚至有68%的学生拿了3个A*以上。
图源:牛津大学官网
其三,国际课程学科范围广,要学的内容很多,包括语言、数学、I T、科学、艺术、人文等多个领域。
比如,A-Level数学就有十多本教材,堆在一起厚厚的一摞。知识点多、阅读量大、灵活性强,这些统统是国际课程的普遍特点。所以靠小聪明没用,孩子肯定是要花费时间、持续努力才能学好。
其四,想靠成绩敲开名校大门远远不够,除了硬核成绩,还需要看综合能力。
具体到留学申请上,成绩、竞赛、活动、推荐信、文书、面试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为的就是展现一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过程,以及表达力、领导力、审美力这些软实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留学赛道也越来越卷,却仍然要比国内升学能吃到更多的教育红利。
别看我们的高考平均录取率已经超过了60%,但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少孩子即便二战、三战,最后大概率只能考进“双非”。
但如果出国留学,那些差一点就能考上末流211的孩子,大概率可以进入世界Top100院校,求职简历的打分也会好看不少。
吴军博士曾经说过,孩子是辛苦的,因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会是轻松的,只会更辛苦。向上的路注定是艰难的,而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不辛苦就会面临阶层下滑。
既然什么教育都免不了吃苦,我们做家长的,为什么不给孩子选一条适合的路,让他们稍稍轻松一些呢?
也希望我们每个孩子的成绩,既不辜负Ta的努力,也不埋没Ta的才华,还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就像王一博那样,“一路走来,我靠的是70%的努力,20%的天赋和10%的运气”。
人生是一场持久战,唯有热爱和努力可抵岁月漫长。
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呵护孩子的天赋,振奋孩子的精神,Ta好奇什么,就去投入什么,Ta热爱什么,就去努力什么!
心怀热爱,努力必达。
共勉。
戳蓝字领资源: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