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小泉
编辑| 汪戈伐
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近期,券商行业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据媒体报道,11月6日和8日,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分别宣布任命新任总经理,此番人事任命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消息公布后,两家券商股价双双涨停,释放出市场对两大头部券商整合的强烈预期。
新任命的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现年54岁,是中信建投的元老级人物。而中信建投新任总经理金剑华则在中信证券系统深耕25年,拥有丰富的投行工作经验。
这种高层交叉任职的安排,让市场对"中信+中信建投"合并的猜想再度升温。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若两家合并,总资产将达到2.29万亿元,远超近期已官宣合并的"国君+海通"的1.63万亿元。
从市值角度看,截至2024年11月13日收盘,"中信+中信建投"的总市值高达6626亿元,是"国君+海通"总市值3098亿元的两倍有余。
事实上,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本就同出一源。
2005年11月,为盘活破产困境中的华夏证券资产,中信证券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信建投,分别出资16.2亿元和10.8亿元。彼时,中信证券持股60%,是中信建投的控股股东。
然而,2008年证监会推出"一参一控"政策,要求一家机构只能同时控股一家券商、参股一家券商。此后,中信证券不得不逐步减持中信建投股份。
经过多次股权变动,目前中信建投已经成为无实控人状态,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5.81%,中央汇金位居第二持股30.76%,而中信证券仍保留4.94%的股份。
从业务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两家公司合计实现营收604.56亿元,归母净利润210.96亿元,均显著领先于其他券商组合。
具体到经纪、投行及资管三大核心业务,"中信+中信建投"的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也全面领先"国君+海通"与"中金+银河"。
2020年8月10日,中信建投股价一度创下56.39元/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3925.80亿元,一度超过中信证券。
然而,近年来中信建投的经营状况却呈现下滑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26.68%和6.45%,降至75.07亿元和70.3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进一步下滑24.49%至42.97亿元。
相比之下,中信证券业绩则相对稳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67.99亿元,同比增长2.35%。
近年来,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质量频遭质疑。据中证协官网数据,2024年以来,公司已有22名保代被监管处罚,远超其他头部券商。
此外,中信建投还卷入了紫晶存储科创板财务造假案,被判与其他中介机构共同承担10.86亿元的投资者赔付责任。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高管交叉任职可能是为合并铺路。然而,一位券商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从中信建投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合并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北京国资和中央汇金的战略意图都将影响合并进程。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 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明确提出5年内形成10家优质头部机构的目标,这为行业整合提供了政策基础。9月份"国君+海通"的合并开启了头部券商整合的序幕。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大型券商的合并往往涉及复杂的利益协调。在当前券商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合并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从行业角度看,一位华南中小券商人士表示,对中小券商而言,"只是从两个'老大'变成一个'老大'"。但另一位头部券商人士认为,如果合并成功,不仅会加剧行业"马太效应",还可能促进中小券商加速转型。
不管怎么说,“两个中信”的一举一动,既是两家公司的战略选择,也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关注下方备用号,防止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