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28日,新中国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在苏联猝然离世,享年54岁。
噩耗传到北京,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为杨立三准备后事,迎杨立三的灵柩回京。
12月3日,运送杨立三灵柩的专机抵达北京,在彭德怀的主持下,周总理、邓小平、聂荣臻、粟裕、陈赓等多位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在机场接灵。
12月7日,杨立三追悼会那天,周总理作为主祭人,为杨立三致悼词。按照规定,杨立三的遗体实行土葬。送葬时,文官队和武官队各站一列,分别由周总理和彭总带队,为杨立三执绋引棺。这样的送葬规格,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可见中央对杨立三的重视。
不过让杨立三的家人更加吃惊的是,出殡的时候,周总理竟亲自跑过来,坚持为杨立三抬棺。
让总理抬棺,这也不是一件小事,况且总理也56岁了,实在不想让他劳累。然而,面对杨家人的婉言拒绝,朱总理深情地说:“19年前,是立三同志把我抬出鬼门关。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是会说话的.......”
那么,周总理与杨立三有着怎样的交情?19年前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红军“大管家”,周总理救他一命
1900年,杨立三出生在湖南长沙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杨家兄弟姊妹众多,光靠耕种一亩三分地顾不住吃穿,好在杨父会点拳脚功夫,靠手艺能赚一些钱。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到11岁时,杨立三才进入私塾读书。尽管入学晚,杨立三却很上进,尤其喜欢算术,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员。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杨立三目睹百姓被欺压,一口郁闷气无处宣泄,干脆弃笔从戎,跑到湘军张辉瓒部当了文书。不久之后,他晋升为司务长,开始从事后勤工作。
张辉瓒很多人知道,第一次“围剿”中央红军时,他担任前线总指挥,战败被俘。张辉瓒这个人,平日里嚣张跋扈,打压下属,克扣军费,让杨立三的工作很难做。1925年底,杨立三难以忍受张辉瓒的行径,干脆辞官回乡种地去了。
杨立三回乡后,正赶上毛主席在湖南发动农民运动,他深受影响,于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他带着几个老乡投奔了驻扎在武汉的卢德铭的警备团,当上了排长。
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杨立三也参加了秋收起义,还和何长工一起制作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战旗。随后,杨立三又参加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第一团任副官长。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说:“立三同志,以后我们吃饭靠你!”
此后,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瑞金时期,杨立三作为“红色大管家”,在后方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废除薪饷制、打土豪分款子、建立财政制度、保障红军后勤等等。
在中央苏区,杨立三有了和周总理共事的机会。其实,两人在1927年就认识了,杨立三到武汉寻找组织,正是周总理的引荐,才让他加入了卢德铭的警备团。
红军时期,周总理还救下杨立三一命。当时杨立三被定性为“AB团”成员,要枪毙他。关键时刻,是周总理为杨立三说了话,把他救了下来。
而在长征路上,杨立三也有一次救下周总理的经历,正是周总理在1954年提到的,“19年前把我拉出鬼门关”的故事。
周总理患重病,杨立三抬出草地
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开始过草地,周总理和军委总兵站站长杨立三都跟随红三军团行动,一起踏上了征程。
长征路上,红军随时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迅速反应,周总理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每到一个地方,周总理来不及休息,就坐下来各军团发来的电报,下达命令。因为睡眠不足,周总理常常走着走着就昏倒过去了。
红军过草地时,周总理身患肝脓肿和痢疾等多种疾病,高烧十多天,五六天不能进食,身体十分虚弱。同行的杨立三看到周总理的情况,心里十分难过,立即汇报给军团长彭总。
部队要前行,可周总理连床都下不了,怎么办?彭总十分焦急,大喊一声:“抬!”
负责将周总理抬出草地的担架队迅速组建起来,陈赓任队长。杨立三也主动请缨,申请当担架队员。陈赓起初不同意,说:“你病还没好,怎么能让你抬呢?还有许多年轻的战士呢。”
杨立三拒绝了陈赓的好意,回答:“我不仅能自个走出草地,还能将周副主席抬出草地!”
就这样,杨立三参加了担架队,和战士们轮流抬着周总理,向草地深处走去。
那可真是一段艰难的行程,草地气候不定,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下倾盆大雨,搞得地面泥泞不堪,担架队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两天下来,杨立三的肩膀就被磨破了,小腿也被刮出了伤口,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溃烂发炎,被雨水一淋钻心地疼。
周总理哪能不知道大家的艰辛,多次准备从担架上下来,都被杨立三等人劝住了。杨立三和大家抬着周总理,整整走了六天六夜,终于走出了草地。
担架过班佑河时,面对湍急的河水,杨立三想了个办法,让两匹马并排起来,将抬周总理的担架横着架在马背上,涉水而过。
抵达安全地点后,杨立三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他没有停下来,连忙找寻药品,为周总理治疗。因为他知道,军中还有许多大事等着周总理去处理呢!
“彭大将军”和“后勤大管家”
在为杨立三执绋引棺的队列中,周总理是文官代表,彭德怀则是武官代表。说起来,彭总与杨立三也有着深厚的交情。
彭总和杨立三都是湖南人,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彭总率领平江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会师那天,毛主席将杨立三介绍给彭总,说:“他是从省城上山的,是我们的‘粮草官’。”
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1929年的红四军前委会议上。彭总主动提出率领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恢复根据地。彭总不服输、毅然决然的态度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杨立三,事后他感慨说:“那次会议上,彭老总真的让我折服了!”
中央红军的前两次反“围剿”中,彭总是横刀立马的猛将,杨立三负责后勤工作,贡献同样巨大。第二次反“围剿”时,杨立三解决了3万大军的吃喝问题,助红军取胜。彭总对杨立三佩服不已,称他为“红军萧何”。
杨立三抬周总理过草地,周总理非常感激他,念念不忘。杨立三却不领功,谦虚地说:“这个宝贵的机会,是彭总给的。”
抗战全面打响后,彭总率领八路军奔赴前线,杨立三则坐镇后勤部门,满足军需。据统计,整个抗战时期,后勤部门造出了9758条枪、223万发子弹、58万枚手榴弹,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正因如此,彭总高度评价:“立三同志是八路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没有他和后勤同志们的努力,我们是不可能坚持长期战争的。”
杨立三去世,周总理坚持抬棺
杨立三1927年参加革命,虽然很少在前线打仗,但从事后勤工作劳心劳力,一点也不轻松。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他的身体受损严重,按他自己的话讲,从头到脚都是病。
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继续从事后勤工作。抗美援朝期间,他保障志愿军物资供给,与苏丽谈判购买装备,号召国内百姓捐款捐物,出力甚多。
杨立三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患上了严重疾病。1952年,他实在难以承受总后勤部的高强度工作,选择辞职。不过他没有离开总后勤部,而是改任第一副部长,协助部长黄克诚工作。
1954年,经周总理提名,杨立三兼任食品工业部部长。军衔评定时,杨立三因为贡献突出,拟被授予大将军衔。
遗憾的是,杨立三没有赶上授衔。他被查出患有脑部恶性肿瘤,已经是晚期了。周总理得知后,立即联系苏联专家为杨立三治疗。
起初杨立三还不同意,对周总理说:“我这病没得治,就不浪费国家资源了。”
总理泪洒当场,告诉他:“当年是你把我抬出了草地,如今轮到我为你出力了。”
终于,在周总理和老战友们的劝说下,1954年7月,杨立三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可是到了苏联,他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大喊:“继续干!继续干!”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在莫斯科病逝,年仅54岁。周总理、彭总等人惊闻噩耗,哭成了泪人。
周总理与杨立三感情深厚,又互有救命之恩。正是念及这份情谊,周总理才质疑为杨立三抬棺,直言:“19年前,是他把我抬出了鬼门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