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V记录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山西清徐的仿真椰子树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座以葡萄和陈醋闻名的北方小城,竟平地拔起了54棵南国风情的“热带标本”。

椰子树摇曳生姿,但未等引来赞叹,已成了“面子工程”的象征。它们连夜被拆下,却不是因为飓风,而是因为荒唐。

一棵椰树倒下,还有无数形式主义的丛林挺立着。

这54棵椰子树,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从铺张到浪费的乱象,也让“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在华而不实的装饰中显得愈发苍白。

在北方的内陆县城栽种椰子树,这本身就足够奇特。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仿真树并非为生活增添便利,而是为了某些官员心中的“政绩热带风”。

这54棵椰树,与其说是景观,毋宁说是地方官员政绩观的具象化:光鲜亮丽的外壳,内部却空洞无物。

巨资用于修建县城水系和停车场的“惠民工程”,本是利民的大好事,却因仿真椰子树和其他景观小品的加入,沦为了浪费的泥潭。

银色莲花雕塑、景观石与椰子树的搭配,让人恍若误入某种文化拼贴的荒诞剧。至于民生的改善、百姓的福祉,则被这54棵树遮挡得无影无踪。

鲁迅先生曾说:“一切好看的东西,大概都经过许多牺牲。”这里的“牺牲”,就是纳税人的钱,是修路、建校、改善医疗的机会。

而那一棵棵昂贵的椰子树,不过是虚伪政绩结出的果实,徒留浪费与叹息。

一建一拆:浪费的回旋。

椰子树不仅昂贵,而且“短命”。从引入到安装,从被通报批评到连夜拆除,它们的生命周期也不过数月。

然而,从“铺张”到“拆除”,无不是对公共资源的挥霍。

建树花钱,拆树更要花钱——这种“形式主义整改形式主义”,最终结局仍是浪费。

有人或许会以“迅速整改”为清徐政府叫好,称赞其行动果断。但拆除这些椰树,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拆下的是椰子树的塑料枝干,而“形式主义”之根却仍然盘踞在公共项目的每一个决策中。

鲁迅笔下的阿Q,每每挨打便自我安慰:“脸被打了,可是我的灵魂是干净的!”

清徐的官员们或许也抱着类似的心理:椰子树是浪费,但我们已经拆除了,问题已经“解决”。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逻辑,是否能让百姓满意?

形式主义之根:问题不止椰子树

54棵椰子树的建设与拆除,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表象。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绩观的错位与决策过程的失灵。

“惠民工程”的初衷,理应是改善百姓生活。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却将民生需求排在政绩光环之后。

修饰性的景观小品,可以迅速让城市“看起来”焕然一新,却无助于实质性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工程”,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为民,而在于官员的“面子”。

一项公共工程,从立项到实施,理应经过严格的审核与监督。然而,仿真椰子树是如何“混入”惠民工程的?

这一过程是否存在审批的疏漏,甚至权钱交易?作为第一道关口的相关部门,是否真的履行了职责?这一切疑问,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

群众对仿真椰子树的调侃,恰恰说明了这项工程从一开始就与民众的需求脱节。

如果地方官员能够倾听群众的声音,这些椰子树大概连设计稿都走不到。缺乏公众参与的决策,只会让“惠民工程”逐渐变质,成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

鲁迅曾言:“一件事若再三显得荒谬,那就该提防它藏有更大的荒谬。”

清徐的椰子树事件,不只是一起偶然的浪费,而是深藏着形式主义问题的惯性与顽疾。

要根治这种现象,仅仅拆除椰子树显然远远不够。

公共项目应设立更严格的审批与监管机制,特别是在资金分配与用途审核上,必须层层把关,杜绝不合理的建设内容混入其中。

“惠民工程”最终要服务于民生,因此,必须让公众的声音在项目决策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通过公开听证会或线上民意调查,确保每一笔公共资金都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需要向实事求是、注重长远的方向倾斜。

评价一个工程,不应只看表面效果,更要看其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群众满意度。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形式工程”反复上演。

针对椰子树事件中的责任人,不应仅停留在通报批评层面,而应追究其背后的决策与监督责任。

真正严肃的问责,才能为形式主义画上句号。

椰子树已倒,但这场闹剧带来的警示应当长存。它提醒我们,铺张与浪费从来不是独立的问题,而是形式主义滋生的恶果。

若任其蔓延,纳税人的每一分辛苦钱,都可能被挥霍在无意义的装点中。

鲁迅曾写:“一面是纸糊的美丽,一面是黑暗的深渊。”

清徐的椰子树正是如此。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拆掉几棵树,而是挖掉形式主义的根,种下真正惠民的果。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场“椰子树闹剧”的重演。

- END -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为 防 止 失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