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2025年中国人可以多2天假日。
11月12日正式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
消息出来不久, 携程平台上2025年春节期间的机票搜索量增长1.7倍,除夕当天的机票搜索量增长2.5倍。增加两天法定节假日的动作幅度不算大,“刺激消费”的效果立竿见影。中国的打工人实在是太缺假期了。
此次调整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是11天,执行了多年。“11天”不是随便定的,而是精心设计的数字——刚好处于全球平均水平,刚好和大部分欧美国家持平。所以,每次出现舆论呼吁增加法定节假日的呼声,专家们都能理直气壮地宣布“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并不少”。严丝合缝的“国际接轨”,的确让人无话可说。
可是,法定假日的“国际接轨”,并没有改变劳动时间过长的“中国国情”。我们的劳动时长,遥遥领先。
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 2022年有统计数据的167个国家中,周平均工作44小时以上的国家共8个,分别是中国、不丹、阿联酋、蒙古、印度、文莱、马来西亚、伊朗和哥伦比亚。其中,仅不丹和阿联酋周平均工作时长超过49小时。
虽不是网上盛传的“全球第一”,但稳居前八,妥妥的全球第一梯队。更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我们的劳动时长还有了明显的“进步”——2023年我国的劳动时间达到了每周49小时,可以和不丹、阿联酋并驾齐驱、鼎足为三。“每周49小时”可不是敌对势力的“抹黑”,而是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官方数据。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我们的劳动时长正在加速增长。2015—2020年,我们的周平均工时增幅为1.5小时,而2020—2023年增幅达到了2小时。这么加速冲刺,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不是梦。
在我国劳动时间偏长的问题上,专家们就不提“国际接轨”,只谈“中国国情”,诸如这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正常现象、劳动时间长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必须承认,我们的专家看碟下菜的功夫极为了得,在“国际接轨”和“中国国情”之间的精准切换纹丝不乱。
可是,切换的动作再丝滑,也无法改变肉眼可见的矛盾。法定节假日和欧美持平,劳动时长却是天差地别。
别说和“懒惰”的欧洲比,就是和东亚两大“卷王”日韩比,我们的劳动者也过于“勤奋”了。2023年日韩的周平均时长分别为38.6小时和38.3小时。 按每周五个工作日计算,相当于中国劳动者比日韩劳动者每天多干2个多小时。
是坚持法定假日天数和国际接轨重要,还是改善劳动时间过长的中国国情重要?普通人才做选择,专家是全都要。“既要又要”为前提,只能选择另辟蹊径的第三条、第四条解题路径,诸如落实劳动法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落实带薪休假制。不能说他们不对,因为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写在文件上的,“落实”当然对。
可是,好像也不对。这些美好的规定,要是能落实,那早就落实了。迟迟不落实,就一直等下去吗?就不能向实际妥协,以增加法定节假日的方式立竿见影地改善劳动者的处境?毕竟我们11天的法定节假日在全球范围内只是中游水平,比我们多的大有人在,比如日本就有15天法定节假。增加几天,也不算坏了“国际接轨”的规矩。既然我们有劳动时长遥遥领先的国情,选择法定节假日较多的“国际接轨”才合理吧。
把11天当作金科玉律的一步不让、寸土必争,在经济上是极其不明智的。铁打的机器都有金属疲劳,何况血肉之躯?充分的休息才能保证劳动效率。因此,劳动时间过长,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劳动生产率偏低,恰恰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 劳动时间高居全球前列的中国,劳动生产率仅在全球排在50名开外,比印度还低。这说明我们的“勤劳”是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学常识。专家们应该都知道,可是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保证劳动者的合理休息时间,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入。
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边际效应递减过于抽象,易被忽视,尚可理解。劳动者的休息时长和消费之间的直接关系,专家们显然是知道的。这几年很火的“假日经济”,每次长假短假都会有“出行人数增加XX、消费增加XX……”的例行喜报。
喜庆的假日经济,专家们很想要。但是,11天法定节假日的金科玉律又不肯改。还是“既要又要”的难题。专家们选择了用调休“人造”长假。一通操作猛如虎,硬是把2024的11天法定节假日“调”成了29天的长假、短假。
可是,调休归根结底不过是集中休假集中消费,并不是增加休假增加消费的真实拉动。所以,“人造长假”的消费数据有多好看,超长工作周的“节后消费疲软”就有多难看。连续工作七八天,打工人想想就心累,还有心情消费?
越搞越离谱的调休,终于造成了“天下苦调休久”的民怨沸腾。何必呢?还是看看日本怎么搞的吧。15天法定节假日之外,还有3天“振替日”。“振替日”的作用类似我们的调休,例如两个法定假日中夹了一个工作日,这天就算是“振替日”,也放假。不过,“振替日”是不需要调补。这样厚道、便捷的制度设计,专家们怎么就没“国际接轨”呢?
围绕着法定节假日的纷纷扰扰,都是因为对“11天”不可增加的执念。难不成我们的专家是把“不让老百姓占便宜”置于最优先的考虑?果真如此,那真应该反思了。
好在国务院此次增加两天法定节假日的决定及时出台,终于打破了“11天”的金科玉律束缚。这不是消费刺激政策,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刺激消费”的作用。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对我们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设计也有启发的。
为什么会出现“消费不足”?只要专家们不开金口,答案是很简单 。有钱有闲才有消费。没工作的劳动者,没钱消费。有工作的劳动者,未必有钱,但肯定没时间,所以也不消费。
因此,“消费刺激”就要对症下药,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增加劳动者休息时间的增量政策,才是“消费不足”的特效药。口惠而实不至、不肯让老百姓“占便宜”的口惠而实不至,刺激不出消费,只会刺激神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