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为固态电池突破之关键
华为在 11 月 15 日公开的硅基负极材料专利《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终端》,犹如一颗投入电池领域的重磅炸弹,引发了行业的强烈震动。该专利主要针对硅基材料因膨胀效应过大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低的难题,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专利显示,采用此发明制备的电池,相对现有传统硅氧 / 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的电池,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在充满电状态时,电极片的膨胀率显著降低,循环 600 次后电芯的膨胀率也大幅下降。其关键在于高硅氧比硅基颗粒表面导电层的设置,一方面提高了高硅氧比硅基颗粒的电导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含硅基体和硅基颗粒两种不同硅氧比结构间的界面电导率。同时,还能在高硅氧比硅基颗粒表面形成限制层,有效降低脱嵌锂造成的体积膨胀。
这一突破对于固态电池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为 372mAh/g,而华为的硅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负极的 10 倍左右。然而,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最大可达 300%,远高于石墨负极的 10% - 12%,这使得硅基负极循环寿命较低,仅为 300 - 500 次,远低于石墨负极的 1500 次以上。华为的专利技术有望打破这一瓶颈,推动硅基负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硅基负极与固态电池的优势(一)理论优势显著
硅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约为石墨负极的 10 倍,这一巨大的理论优势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成本方面,采用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质量能量密度可以提升 8% 以上,同时每千瓦时电池的成本可以下降至少 3%。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优势同样显著。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中的易燃电解液,大大降低了火灾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固态电解质可以承受更高的电压,使用更广泛的电极材料,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二)实际应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固态电池体系可以较好地抑制硅负极的缺点。例如,在硫化物体系中,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以有效促进硅负极极片中离子扩散。这种高离子电导率使得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能够更加快速地在电极之间迁移,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同时,固态电解质还可以缓冲硅负极的体积变化。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而固态电解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体积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随着硅基负极等新型负极材料的技术逐步成熟,其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也逐步提升。东莞证券援引 EVTank 数据显示,以硅基负极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长明显,2023 年出货量已接近 6 万吨,在整体负极材料中的出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4%。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一)出货量与市场占比提升
根据相关数据,2023 年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近 6 万吨,在整体负极材料中的出货量占比提升至 3.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硅基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快充要求的提高,以及智能设备对电池性能的不断追求,硅基负极材料的优势愈发凸显。预计未来几年,硅基负极材料的出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企业布局与研发方向
多家公司纷纷布局硅基负极领域,展现出对这一市场的高度关注。尚太科技将硅碳负极材料作为 2024 年重点研发方向之一,已经组建了成熟的技术团队,并构建相应中试生产线。硅宝科技已建成 1000 吨 / 年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并在正常生产和稳定供货。道氏技术目前公司硅碳负极已向某固态电池厂小批量出货,也已送样太蓝、盟古利等主流固态电池厂商。贝特瑞在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方面持续投入研发,其硅基负极产能为 5000 吨 / 年,深圳在建硅基负极一期 1.5 万吨预计会在 2024 年陆续建成投产。杉杉股份的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 50 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 4 万吨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这些企业的积极布局和研发投入,将推动硅基负极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
(三)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在电动汽车领域,高能量密度的硅基负极材料能够提升续航里程,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同时,快充性能的提升也将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在智能设备领域,硅基负极材料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然而,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攻克,如材料膨胀问题等。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但总体而言,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硅基负极材料有望在未来为电动汽车、智能设备等领域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