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摆在全国群众面前首当其冲的还是温饱问题,不过这样的问题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都是可以被战胜的。没过多少年,百姓的生活就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天天吃肉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便将新的目标放到了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上来了。
说到发展科技,那就必将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然而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教育极其落后,科技极其欠发达的新中国,想找出一个拥有特殊才能的人,那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如果找到专业的人才,国家也会对其进行特别照顾,因为他们就是新中国走向富强的基本保证。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不是被国家“发现”的,反而是因为“想吃红烧肉”才进入科研领域的。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北斗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
1929年出生在辽宁瓦房店市的孙家栋从小就十分好学,13岁时就考上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在校期间他一直是在土木系学习。后来在1948年孙家栋又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刚开始他主攻的是俄语,后来又换了专业开始在汽车系学习。可任谁也没有想到,就在1950年的元宵节这天,食堂的一顿红烧肉竟直接改变了孙家栋的人生轨迹。
那年的元宵节,为了给留校学生过节,食堂专门为同学们准备了哈工大最出名的红烧肉。说出来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可笑”,孙家栋是因为馋学校的红烧肉才放弃回家选择留校的。“吃红烧肉”这件事,如果放在现在也许不是什么难事,想吃就吃了;但如果放在六七十年前,那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百姓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沾点荤腥,有条件不好的甚至过年都吃不上几口肉。所以说孙家栋为“红烧肉”放弃回家这件事,还是可以理解的。
红烧肉
元宵节当天,刚来到食堂的孙家栋还没吃上红烧肉,就突然听到了学校工作人员在大声宣读通报。工作人员大喊:“有想参加中国解放军空军的同学,请立刻来我这报名,今晚八点半就坐火车去北京!”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本来就想当兵的孙家栋没有半点犹豫,就跑过去报了名,最后为了赶火车孙家栋都没有吃上心心念念的红烧肉。没来得及通知家人的他直接就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就此参军。
参军的第二年,孙家栋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深造的机会,来到苏联之后,孙家栋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是飞机发动机专业。
跟同学们一起来到苏联的孙家栋,刚来到苏联就被城市中的地铁所震撼了。本以为地铁和火车一样每到一站都会停留10分钟左右,大家便开始谦让了,都在让对方先上车。可他们刚谦让了一两个来回地铁的车门就直接关上了,从而导致他们没坐上这趟地铁。当时孙家栋和同学们都纷纷对地铁的“快”发出了感叹,还有就是大家也被那自动开关的地铁车门所深深吸引了,毕竟这么先进的东西大家都还是第一次见到。
孙家栋
看到当时的苏联如此发达,这些从中国来的学生们都开始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将祖国建设的既发达又繁华。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在苏联的中华学子们个个都将学习放在了第一位,不敢有半点松懈。都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为了鼓励留学生们,我们敬爱的毛主席还曾在1957年访问苏联时,专门在莫斯科大学对所有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慰问与交流,并将祖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留学生们的身上。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改变当时的中国,改变中国的未来。就这样带着毛主席的嘱托,留学生们又开始了他们的学习与研究。
1958年,作为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的孙家栋回到了祖国。回来之后的他,根本顾不上休整就直接来到了工作单位从事导弹研究。当时因为还有苏联专家在国内提供援助,所以各项研究还算是进展得比较顺利。直到1960年,苏联专家被苏联政府急召回国之后,我们在导弹、火箭等高科技方面的研究就直接被暂停了。
孙家栋
没有了苏联专家的帮助,头脑灵活的孙家栋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发动同志们“一切从零开始”,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之下,众人仅用了17天的时间就成功计算出了关于导弹的所有数据。有了数据的加持,导弹的研究就获得了极大的加持。紧接着没过多长时间,我国的东风一号导弹就发射成功了。6年之后,装载着原子弹的东风二号导弹也成功发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正式成为了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从此我们国家的国防又多了一份保障。
因为在众多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所以孙家栋也开始慢慢被人熟知。1967年他还当上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主任设计师,同样还是负责导弹的研究工作。同年夏天,当时已经38岁的孙家栋正在研究所钻研火箭技术,突然一辆吉普车就停在研究所门口。从车上下来了一位姓汪的参谋,他在向孙家栋表明身份和目的之后,孙家栋便跟随其上了车。
孙家栋看望钱学森
就这样吉普车载着二人来到了位于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到了友谊宾馆之后,孙家栋见到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同志。当然孙家栋的到来也是钱学森给安排好的,其实钱学森叫孙家栋前来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
从研究导弹、火箭一下子“转行”到人造卫星,孙家栋难免会有些吃力,但是这些问题苏家栋都会想办法克服。只不过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插曲,因为当时处在文革时期,所以很多行政机构以及国家单位都被打砸甚至烧毁了。孙家栋研究卫星的队伍也不例外,文革没有多长时间,研究小组就直接被解散了,所有在职的科研人员都纷纷躲藏了起来,生怕会出什么意外。当时的孙家栋还跟朋友说:“到五院后,找不到人,人都散了!”。
意识到“人造卫星研究”不能停的孙家栋,便开始挨家挨户地去说服研究人员们。最终在孙家栋的坚持之下,拥有18人的人造卫星研究小组就这样成立了。
东方红一号
时间很快来到1970年,当时的孙家栋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前前后后进行了无数次发射试验。当卫星进入试装阶段时,本以为万无一失的孙家栋便开始放松了心态,可这一放松问题却出现了。当时卫星的惯性系统需要安装4个陀螺,所以工作人员在陀螺生产完毕之后便进行了试装,试了一个之后,认为这些陀螺都是同批次生产出来的没有差别的工作人员便向孙家栋说明了情况。
认为其“言之有理”的孙家栋也同意了他的说法,可就在发射场准备装配发射时,问题却来了,有一个陀螺不管怎样他就是安不上。在现场急得直跺脚的陈家栋没办法了只能将此事汇报给了钱学森。得知此事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孙家栋的疏忽而进行批评,而是叮嘱大家一定要仔细检查并再次加工,直到能够完美装配为止。事发当天钱学森还专门来到现场和孙家栋一起处理此事,一直熬到了第二天凌晨4点多才收工。
孙家栋
此事过后,孙家栋虽然没有得到批评,但他却明白了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要有绝对的严谨性,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池都要加以改正,决不能出现半点失误。吸取了这次教训的孙家栋在后来的工作中就变得比以前严谨得多了,他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一颗螺丝钉。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就在大多数人以为孙家栋会休养一段时间的时候,孙家栋却直接加入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的研究。从此之后,在孙家栋眼前升空的人造卫星便越来越多了。那段时间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的一个阶段。
2004年,已经退休的75岁设计师孙家栋再次参与了我国的“探月工程”,并担任了此计划的总设计师。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年岁已高的孙家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来的有多么的不容易,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也只有自己能够完全领会。
孙家栋在研究所
回想起1974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孙家栋更是无比的心酸。因为就1947年发射卫星前的几十秒,卫星突然出了故障,如果执意发射的话,就相当于往太空送了一块“垃圾”。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孙家栋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压力,大喊着让工作人员:“赶快停下来!不要发射!”。
事后经过工作人员仔细地排查,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孙家栋便决定下午再发射一次,可让人意外的是火箭刚发射仅21秒后,就在天空中直接爆炸了!后来孙家栋在回忆起此事时还跟身边人说:“幸亏火箭飞了21秒,否则整个发射场和我们这些人就都没了!”火箭爆炸的当天孙家栋直接晕在了座位上,他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清醒之后的孙家栋走出指挥室,一个人坐在地面上直接哭了起来。看着45岁的孙家栋,在场的200多名工作人员也是无比心疼,事后他们捡回爆炸再次进行研究。终于在几年之后,成功将我国的第一颗遥感返回时卫星成功送上了预定轨道。
北斗系统
2009年作为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已经80岁了,他也亲自参与并亲眼见证了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升空与部署,是名副其实的“北斗之父”。2019年国家领导人还为孙家栋颁发了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2020年7月底,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始运营,孙家栋也随之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其实像孙家栋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有的在异国他乡,有的就在我们身边,虽然他们身处各地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促进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让中国再次回到巅峰的位置!
孙家栋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新中国做出过贡献的无名英雄们,这盛世,如您所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