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号晚,北京工人体育馆许巍“今天”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人声鼎沸。
几万粉丝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将演唱会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随后,许巍和朴树合唱了一首《永隔一江水》。
朴树说这首歌是他和许巍都非常喜欢的一位已故音乐家的作品,许巍十年前就唱过,今天他们俩将这首歌献给大家,也用来纪念那位音乐家。
风雨带走黑夜
青草滴露水
大家一起来称赞
生活多么美
我的生活和希望
总是相违背
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
这首歌它的作者在1996年去世,他一生从未停止与生活抗争,他吞下苦难,却创作出荡涤灵魂的神曲,太多太多作品享誉海内外。
他就是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而与此类似的说法是,凡有华人的地方,也一定传唱着王洛宾的西部情歌。
《人民日报》是这样评价王洛宾的:
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谓历史性的贡献。
要知道《人民日报》这样权威的机构,定语的使用是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和审核机制的,不像现在想怎么形容就怎么形容的自媒体营销号。
“历史性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非常高规格的评价,这个词常见的形容对象是这些人: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
但,王洛宾传奇,并不仅仅在音乐上。
他一生颠沛流离,三进监狱,却频频被国共两方面的高级将领出手相救。
四段爱情传奇,谱写世间悠扬情歌。
就像作家郭德茂说的那样:
王洛宾,是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和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得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01
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
爷爷就是十足的文艺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痴迷,在京城是有名的画匠。
酷爱艺术的爷爷也非常痴迷音乐,常常拉上家人在家里组乐队,父亲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吹拉弹唱样样在行。
王洛宾就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中默默成长。
读中学时,王洛宾参加了基督教唱诗班,很快就崭露头角。
音乐伴随着王洛宾从童年进入了少年时代。
虽然那时国内已经战火纷飞,但王洛宾却从音乐中品尝着母乳一般的甘甜。
他梦想着将来可以从事一份与音乐有关的职业,那似乎就是他该有的命运。
16岁时,远嫁哈尔滨的二姐生孩子,王洛宾便借机跑到哈尔滨玩。没想到就在这东北苦寒之地,他碰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赛克。
塞克
塞克将一把吉他拿到王洛宾面前,教他弹琴,让王洛宾彻底沦陷在音乐世界里,塞克后来也成为中国抗战在文艺方面的领军人物。
因此赛克算是王洛宾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启蒙导师。
多年以后,他依旧深情怀念与赛克相处的日子:
如果没有遇到赛克,我可能就当一名画匠了。
可是如果这位音乐天才少年如果仅仅只是沦陷在音乐的海洋里的话,他的人生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多传奇了。
偏偏这位少年不仅醉心于音乐,而且还是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爱国少年。
王洛宾身上的这种浪漫特质,在战火硝烟中显得尤为珍贵。
有个词叫侠骨柔情,后来王洛宾把炽热的爱给了家国,也给了心上人。
1931年,王洛宾回到北京,在北师大艺术系学习。
那时候中国文青的偶像是徐志摩,王洛宾还饶有兴致地把徐志摩的《云游》谱上曲子,闲来无事就哼一哼。
如果没有战争,或许王洛宾就这样温柔地走完一生。
可就在此时,“华北之大,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1935年出版的《怒吼吧》刊物上刊登
王洛宾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他参加各种学生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鬼子占北平,进中原。
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志士们纷纷离开北平,远走他乡,王洛宾也在其中。
行至开封时,联大搞联欢,学生合唱团中一个叫杜明远的姑娘与王洛宾擦出了爱情之火。
一个是音乐王子,一个是芭蕾女王,共同的艺术爱好,让他俩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订了婚。
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俩的生活热情高涨,小俩口坚定了要去闹革命的决心,他们投奔延安,最后辗转在兰州开展抗日文艺工作,自此,王洛宾踏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1938年5月,王洛宾与洛珊、赛克、萧军等一行人北上到了兰州,在“西北抗战剧团”工作。
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合影
(左起塞克、萧军、王洛宾、杜明远、朱星南)
1939年国民党强行解散了剧团,王洛宾夫妇只能远走西宁。到了西宁后,不到一年,过不惯艰辛日子的杜明远选择独自一人回到兰州,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
王洛宾为此写下的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歌曲《曼丽》。
《曼丽》这首歌后来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放牛喂猪之余必唱的情歌。
而那个时间他创作的《青春舞曲》,欢乐旋律中略带忧郁的辞赋,这或许与他其时的心境有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