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
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分成两拨观察。
第一组幼鼠,每天吃得饱饱的,日子过得非常安逸。
第二组幼鼠,提供的食物量只有前一组的60%,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处于饥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喂食方式,实验结果令人大为震惊。
第一组幼鼠行动迟缓,毛色暗淡,活了不到3年就相继离世;
第二组幼鼠却精力充沛,毛色光亮,最终寿命超过5年。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它启发我们:人一定要过有节制的生活,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才能从容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
有一段话说:“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真正能在时代中长存的,一定是危机感最强的人。”
老祖宗的谚语说:“一碗水端不平,心事如缕难梳理,愿得智者一言,解我心中千结。”
其实,一个家庭中,慢慢你就会发现:那个总是不被偏爱的人,反而越来越厉害。因为,他渐渐悟透了只有在生活中时刻预见危机,才能在狂风暴雨来临时活得从容、镇定。
其实,兄弟姐妹之中,最厉害的人,是懂得“饿鼠效应”的人。
01、从小“挨饿”的人,成熟得最快。
王强志从小是一个苦命的人,七岁就没有了母亲,父亲在他八岁那年又再婚,为他找了一个后妈。
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
后妈刚来的第一年,对待王强志还是很好的,给他做好吃的饭菜,给他缝补破旧的衣服,让小小的王强志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后妈就又生了一个小弟弟,自从弟弟出生以后,后妈对待王强志的态度就大不如从前了。
后妈与父亲还是将所有好的东西都优先给弟弟,赚的钱为弟弟攒着,买衣服先给弟弟买,给弟弟买奶粉,一切都以弟弟为首要对象。
而王强志也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每天吃残羹剩饭,穿着很单薄的衣服,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年,裤腿都已经磨烂了。
王强志每天都要干很多的活,因为自己从小没有爷爷奶奶,所以,在弟弟小的那几年,后妈几乎不干什么家务,父亲外出上班,所有的家务活都落在王强志身上。
他学着做饭、洗碗、拖地,上街买菜,冬天堆煤球,甚至帮着洗衣服,小手都是冻疮,脸也经常冻得通红。
小小年纪的他,早早地就学会了独立,不仅干活利索,而且学习优秀,年年考班级第一名,每当他拿了奖状父亲难得夸奖他的时候,后妈就会酸酸地说:“弟弟,以后长大了一定超过哥哥。”
父亲本来打算奖励他的,也就没有说出口,王强志的眼泪在眼里打转,在心里暗暗发誓,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上初中的时候,他主动向父亲提出要住校,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后妈的控制,因为,他已经很独立,只想用宝贵的时间多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远走高飞,出人头地。
虽然后妈百般阻挠,但是父亲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他住校。自此以后,他算是脱离了原生家庭,直到高中毕业,大部分时间一直住校读书。
在学校自理能力很强,不仅自己的事情做的很好,还经常帮助同学们,深得同学老师的喜欢。
他很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在社会上打拼历练了几年,然后抓住了机遇创业,并且创业成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虽然,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都凭着自己的坚韧、果敢与智慧,一一化解。
反观,自己那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后妈的宠溺下,不学无术,早早地就辍学,在社会上混,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最后走上了歪路。
作家苏珊说:“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对于很多人来说,跟原生家庭的关系都是一言难尽。若是离它太近,会很容易丧失自我;若是离得太远,又没了自己的根。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不断调整与原生家庭的距离,不得已做出选择,往外逃,是你发展自我的需要;逃无可逃,是你重新跟自己整合的需要。
一、逃避是因为本能,成长是因为无奈。
二、一直被满足,自我就很难获得发展。
三、只有逃无可逃时,你就会变得强大而有力。
有段话说:“一个人长大之后的命运发展走向,会受童年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眼界等因素影响。原生家庭里,藏着一个人的性格和后半生的命运。”
人这一生,要逃离原生家庭三次:
一、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
二、摆脱原生家庭的捆绑。
三、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
其实,从小“挨饿”的人,成熟得最快。越早脱离原生家庭,越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束缚越小。
02、常常“饥饿”的人,更能够存钱。
张才是家里的长子,他还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弟弟。
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饺子。
他记得,每当过年吃饺子的时候,奶奶和母亲都是数着数包饺子,每个人能吃几个早有定数。
一般煮出锅的饺子,先端上桌让爷爷吃,爷爷吃完以后,就是他吃,爷爷每次都是故意少吃几个,就是为了省给他吃。
而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能吃饱,吃完了饺子以后,还是要与父母一样,再吃点窝头,或者煎饼卷大葱。
小的时候,他经常饿肚子,也经常因为一口吃的被母亲追着打。
因为,他为了填饱肚子,经常上墙爬屋掏鸟蛋,抓麻雀,捉知了,下地去挖红薯、挖花生,不是衣服挂破了,就是被邻居家找上门。
每当到了收获花生和红薯的季节,他都会到人家已经挖完的地里去再次挖来挖去,捡拾有可能落在地里的一些小一点的红薯和花生。
他因此也有了存粮食的习惯,每次挖来的红薯和花生他都会单独藏起来,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拿出来烤着吃。
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即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为了一口吃的脸都不顾。
但是,他依然有存粮食和存钱的习惯。
别人家的小麦、玉米等都是当年收获的,只留下够吃一年的,剩下的就卖钱,而他每次都会多留一些,至少要够吃两到三年的,他才放心。
因为,他小的时候,经历过饥饿的年代,实在是饿怕了。从骨子里,就坚信,要手中有余粮,折子里有余钱,才能安心。
有一年,遇到了大旱天气,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很多人家都没有粮食吃了,但是,他家的粮仓里却够吃五六年的。
他不仅帮助家人度过了难关,而且还帮助了很多村民也度过了难关。
弟弟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已经好了很多,几乎不缺吃不缺穿,他从小可谓在蜜罐中长大的。
弟弟长大后,一不懂得存钱,二不懂得节约,今天挣来钱今天就花,从来不懂得未雨绸缪。
在弟弟四十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住了院,过日子大半辈子,就一个孩子,最后却连7万元的手术费都拿不出来。
最后,还是张才替弟弟垫上了医药费,才得以及时做手术,保住了性命。
《朱子家训》里也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兄弟姐妹都到了中年,再去看家境。有囤积习惯的人,家底殷实,而且到了老年也不愁养老的问题。
相反,那些没有“防止饥饿”的意识的兄弟姐妹中,不仅日子过的捉襟见肘,子女也难得出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到了老年,依然过的很是凄凉。
《易·既济》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君子当深谋远虑,事成之后,就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措施。
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凡事事先有所准备,就能避免祸患,或者祸患来临时能从容应对。
我们不该忘记大自然的重要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其实,很多时候,每个人获得成功与辉煌的比例都是相等的。差距就在于大部分人不懂得风险控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那些过度满足自己的人,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要比一般人高出10倍,因为他们更容易失去对食物的渴望。
有饥饿感的人,这样不至于过度满足和厌倦生活,反而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懂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生活的会更幸福和从容。
03、让孩子“微饿”的人,家庭更有前程。
杨璇是一名城市中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不在家所在的城市工作,所以平日里只有爷爷和他两个人在家一起生活。
他上学的学校就在小区的斜对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每天早晨就自己独立背着书包去上学。
放学之后,当其他的孩子都是家长立即接过书包、水壶的时候,他依然自己背着沉重的书包,拎着水壶,跟在爷爷后面。
然后,到了菜市场的时候,他还要背着书包走进菜市场帮着爷爷买菜,因为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腿脚不是很便利。
买完菜之后,他就与爷爷一起回家,先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再帮着爷爷一起到厨房做晚饭。
其实,很多孩子,在中午的时候或许会因为挑食觉得饭菜不可口而没有吃饱,经过了一下午辛苦的学习之后,到了放学的时间就会很饿。
这个时候,到了家里,立即就会有吃的,而杨璇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因为,爷爷从来不会提前帮他弄好吃的,而是如果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就没有饭吃。
如果不想每次都挨饿,那么在学校吃午饭的时候,就不要挑食,而是吃饱。
因此,杨璇每次在学校都会吃饱,放学回家后,虽然有点微饿,但是吃一点水果,可以等到饭点。
从小学开始,他就帮着爷爷做饭、洗碗、收拾屋子,自己的房间也总是收拾的很整齐,自己的学习用品每天睡前都会提前收拾好。
爷爷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也无法辅导他的作业,他每次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实在不会的题目,就会视频电话请教爸爸妈妈。
每次问父母的时候,父母也是让他先自己思考,自己查阅课本,最后才会一起讨论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慢慢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杨璇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好习惯。
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的学习几乎就不需要家长监督了,有不会的问题,他都会提前在学校解决。
他没有上辅导班,但是,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又读了研究生,后来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反观,叔叔家的弟弟,从小就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考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工作不满意,干不了三个月就换。
因为,频繁换工作,一直没有稳定下来,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干脆成了啃老族。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的资深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自1962年起便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实验本身非常简单:给一个学龄前儿童一间房间里放置一个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不吃掉这个棉花糖,就能获得第二个作为奖励。
后续研究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
棉花糖实验表明,延迟满足能力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那些能够抵制即时诱惑、选择等待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而且在社交和认知功能上也更强。
延迟满足的通俗理解,即为让孩子“微饿”。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道理,一旦落实了,子孙后代都不会太差。
陈道明说:“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为人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要懂得节制我们的爱,别溺爱。
作为子女,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要懂得节制对父母和大家庭的依赖,别总是等靠要,而是要努力独立于世,自我飞翔。
一、节制欲望
二、节制情绪
三、节制言行
人只有学会节制,才能抵御诱惑、掌控自我、谨言慎行、追求中庸,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