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盛夏,一架军用专机静候在北京机场,这是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专门为一位倔强的开国上将准备的。72岁的王建安上将身患重疾,但他始终心系三线建设的通信问题,即便是老战友、总参谋长杨得志亲自登门相劝,甚至派来专机,他依然冷冷拒绝了去上海治疗的建议。这位一生戎马、不近人情的将军,用他特有的方式书写着军人的铮铮傲骨。短短数周后,他带着"五不"医嘱悄然离世,连许多亲友都未能得知这个消息,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与一位开国上将的风骨。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一个名字的缺席引发了军中热议。在那个庄严的时刻,第三野战军兵团司令员王建安的名字并未出现在上将授衔名单中。毛主席在审阅名单时,特意将王建安的名字划去,认为他骄傲自满,尚需磨砺。
这一决定让王建安的上将军衔推迟了整整一年。直到1956年,他才正式获得上将军衔。这段经历或许塑造了他日后更加严格的处事作风。
在部队视察期间发生的一幕,充分体现了王建安雷厉风行的性格。按照惯例,军师级领导需要陪同视察,可王建安对这种形式主义深恶痛绝。当军师级领导表示要给首长带路时,王建安当场表示不满。
面对下属"想跟首长学习学习"的说辞,王建安更是怒火中烧,直接宣布取消视察。这种不讲情面的处事方式,在军中逐渐成为一段佳话。
延安饭店的一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王建安去饭店用餐,家人和秘书想要借机沾光。可他二话不说,当场将所有人赶走,展现出他对特权的深恶痛绝。
战争年代的伤痛经历,让王建安对生活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态度。即便身为上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四个孩子各奔东西,可他从不让孩子们因为自己耽误工作。
每当子女探望,王建安总是催促他们尽快返回工作岗位。面对子女想要留在身边照顾的请求,他都会坚决反对,要求他们以工作为重。
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他不仅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毫不留情。从不搞特殊、不讲人情,却处处体现着一个军人的担当与气节。
在部队中,王建安的威信来自他的实干作风。他不喜欢虚头巴脑的恭维,也不屑于那些表面文章。在他看来,军人就该有军人的样子,一切成效都要靠实打实的本事说话。
为国为民操碎一副铁心
1980年7月,北京的暑气正浓,王建安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血压持续升高的他被紧急送入医院,这让一向不愿麻烦他人的王建安十分不适。
在医院里,老首长李先念专门前来探望。面对李先念的关切嘱咐,王建安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的心思始终在三线建设的工作上。
医院的白色病房承载不住这位将军火热的工作激情。王建安向医护人员表达了强烈的出院意愿,他坚持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面对医生的劝阻,王建安表现出了一贯的倔强性格。他执意要求出院,还打算立即奔赴三线建设工地进行实地调研。
然而身边的警报声不断响起,调研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但王建安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依然坚持参加各项工作会议。
在会议现场,这位年过古稀的将军依然神采奕奕。他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可能关系到基层建设的信息。
对于三线建设中的通信问题,王建安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他看来,通信系统就像军队的神经网络,容不得半点闪失。
即便是短暂的休息时间,王建安也在翻阅相关文件资料。他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类工作报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工作重点。
从会议室到办公室,王建安的身影始终走得很快。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脚步已经不如从前稳健。
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情况引起了军中高层的注意。原本身体就不好的王建安,竟然还在策划前往四川的实地考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