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号瑞元,学名志清,原名周泰,姓蔣,出生于浙江奉化。他的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周公的第三子伯龄,东汉时期的亭侯澄是其族系的先祖。唐代时,家族由台州迁至三岭地区。
在五季周时期,家族中有一位名叫宗霸公的人,他曾参拜天童盘山寺,师从布袋和尚,被尊称为摩诃居士。到了宋神宗时期,家族的浚明公上书讨论君子与小人的问题,因而被推荐担任大理评事,后来升迁至金部官员。因直言不讳,遭到边境贬谪,之后因其母亲年迈,得以授予无为军司户,后来改任康户曹卒,逐步升至金紫大夫,最终被入祀为乡贤。
浚明公的儿子珫公及其兄中奉公均考取进士,官宰建昌。珫公曾受到蔡翛的推荐,他对此非常谨慎,选择焚烧了推荐信。晚年,他受到张魏公的器重,升为朝请朝议大夫。珫公的曾孙峴公在庆元二年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并以宝章阁学士的身份辞职归隐。峴公在隐居期间,强调要“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被称为“四勿居士”。
至元末时期,家族迁至武岭,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如画,山水相连,成为人们向往的隐居之地。家族先辈在此安居乐业,享受着渔樵的乐趣,真可谓是世外桃源。
蒋介石的曾祖父祁增公在家族中以孝顺和兄弟和睦著称,不愿为满清做官。其祖父玉表公和父亲肅菴公则以德行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声誉。文中提到,蒋介石于1887年出生,正值清光绪时期,家族环境与历史背景影响了他日后的成长与理念。
在蒋介石一岁时(光绪十三年),他在武岭的玉泰盐铺祖宅出生,这里后来被他的哥哥改建为“清廬”。同年,孙逸仙开始在香港学习,致力于推翻满清政权。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太平天国已于二十三年前覆灭,安南在两年前割让给法国。
接下来的几年,蒋介石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逐渐清晰: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肅菴公在家中建立了新的书房,家族逐渐迁居于此。三岁时,他的姐姐瑞春出嫁,公元1890年,蒋介石四岁时发生了一次小意外,他用筷子探测自己喉咙的深度,结果晕倒,经过医治才恢复。六岁时,他的父亲特别聘请任亨鐸为家塾的老师,开始系统地学习。
蒋介石在六岁时也表现出对水的热爱,常常游泳,甚至遭遇山洪险些淹没,令母亲十分担忧,因此在他还未到学龄时,就被送入私塾学习。
七岁时,他的智力开始发展,喜欢模仿军队的战斗场景,与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展现出他的领导能力。这一年,他又随祖父前往法华庵,因不小心跌入山谷受伤,祖父紧急为他处理伤口,并告诫他不要告诉父母,以免让他们担忧。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民国前十八年)
在这个年份的八月份,清朝政府批准了大臣薛福成的奏请,决定解除海禁。
1894年,蒋介石八岁。这一年,他转学到蔣謹藩那里,完成了《大学》和《中庸》的学习,并且学习了《神童诗》。
十月二十四日,玉表公(蒋介石的祖父)去世,享年八十一,葬于村北的石鱔嶴幡竿坵。民国七年四月,蒋介石追忆玉表公的生平,描述了他的家族情况:曾祖父祁增公有两个儿子,长子斯生公和仲子斯水公,玉表公是最小的一个,名叫斯千。他的妻子是徐太夫人,出自淮公的家族。玉表公有两个儿子,长子世昭公和次子肅菴公。由于仲大父斯水公没有子嗣,遗命世昭公作为继承人。蒋介石的家族自古以来在居住地积溪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三百年来没有人试图求取仕籍。
蒋介石的父亲以经商致富,逐渐积累了财富。他性情仁慈,待人宽厚,但对教育子孙则十分严格。他的穿着简单,专注于家庭的文化传承,曾经抄写过多种经典,但现已散佚,无法找到。玉表公身体强壮,直到去世前一年,还带着七岁的蒋介石到深山的法华寺参拜和诵经。在这次旅行中,年轻的蒋介石在玩耍时不小心摔下了山坑,受了伤,流血不止。玉表公十分担心,立即用草药为他疗伤,伤口很快愈合。蒋介石的母亲对此毫不知情,几天后才得知此事,感到非常惊讶。
蒋介石从小身体较弱,玉表公常常守在床边,夜以继日地照料他,就像现在的母亲照顾孩子一样。蒋介石的病情经常依赖于玉表公的照顾,令他的母亲感念不已。
当时,蒋介石的居住地锦溪是宁、绍、台三地的交通要冲,北边有个叫武岭的庵堂,常有旅客因饥饿和口渴而受到困扰。玉表公在此施茶给食,帮助过六七年。他的亲友有婚丧事宜,急需帮助时,玉表公总是乐于给予支持。他还参与了乡里的公共建设,如修建庙宇、祠堂、开路、筑堤等,捐款从不吝啬,对佛学的热爱和博爱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蒋介石的胞弟周传生出生。
在这一年秋季,清朝总理李鸿章在天津上书,随后前往美洲檀香山设立兴中会。同时,朝鲜发生内乱,清朝派兵前去援助;七月份与日本宣战,陆海军均遭败绩,旅顺口和威海卫相继被攻陷。
在民国纪元前十七年(1895年),蒋介石九岁。春天,他再次跟随任介眉学习,完成了《四子书》的阅读。任老师非常严格,然而在六月份,他因染疫去世。王太夫人仍然请蔣謹藩担任家塾的老师,继续教导蒋介石读《礼记》和《千家诗》。
七月初五日,蒋介石的父亲肃菴公去世,王太夫人对此感到极度悲痛。在她的哭泣声中,蒋介石意识到母亲在悲伤中的重要角色。肃菴公去世后,孙洪伊和胡汉民为他写传记,朱大符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中提到,蒋介石在九岁时失去了父亲,直到现在仍然记得父亲去世前的嘱托。他的父亲在去世前,叮嘱他和妹妹要孝顺母亲,并要尽量安慰她。
蒋介石的父亲性格刚直,处事公正,待人诚恳,外表威严,且勤俭自持。他在蒋介石开始读书时,曾告诉他要努力传承家族的事业,尽管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希望能够在乡里施教,改善社会风气。蒋介石的父亲希望他能团结家族,和睦邻里,让兄弟姐妹能专心读书,若将来有所成就,能够稍微弥补自己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的父亲对他和兄弟姐妹的爱与责任感愈加深厚,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也更加严格要求。
肅菴公的葬礼尚未撰写墓志铭,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为他写个铭文呢?”朱大符觉得这是一种荣幸,因为他和蒋介石有过交情,恰好在此时想到了肅菴公的品德与事迹。他阅读了蒋介石所记载的肅菴公的事迹,了解到肅菴公思虑深邃而行事果断。
肅菴公的名字是肇聪,字肅菴,世居于浙江奉化的锦溪,经营盐业。在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战乱使得浙江满目疮痍,经济崩溃,蒋家也遭遇了灾难。当时,肅菴公和他的兄弟世昭都不过十岁。随着浙江局势逐渐平稳,肅菴公长大后承父命重新经营盐业,经过努力,使盐业恢复了生机,带动了地方的复苏,慢慢地锦溪的生活也回归了平静。
肅菴公观察到锦溪人喜欢打官司,他认为是非纠纷应该妥善解决。因此,他全力调解有诉讼意图的人,并在遇到真正的不平之事时倾尽资源帮助对方赢得诉讼。这种做法使得诉讼案件逐渐减少,奸诈之人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惩罚。肅菴公去世后,乡人们纷纷感慨,如果他还在,事情不会如此。
肅菴公不仅恢复了盐业,还在乡里广受尊敬。每当有约定,大家都会认为肅菴公的意见最具权威。在锦溪附近,有个名叫武山的地方,地主因贪婪而导致纷争,乡里的长者们都认为没有肅菴公不能解决这个社团的事务。他们三次请求肅菴公担任社首,直到社团的公主亲自上门拜访,肅菴公才答应。
肅菴公在社团中治理有方,几年后产量翻倍。他所做的事情都得到乡亲的支持。他尤其关注义学,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使得许多孩子得以受教育。朱大符对当代人感到遗憾,认为许多人只关注个人利益,却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导致社会整体衰退。
肅菴公的事迹展示了为善的勇气,虽然他并不自满,他对儿子的教导也谦逊而深刻,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无需亲身经历功名利禄,而是通过积德来影响他人。如今蒋介石追随孙逸仙的步伐,志在光复中华,并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尽力传承肅菴公的精神与理想。
肅菴公于民国前十五年七月五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初婚徐氏,生下儿子錫侯和女儿瑞春后去世。再娶孙氏,但没有孩子,后来又娶王氏,生下儿子蒋介石和瑞青,女儿瑞莲、瑞菊。錫侯和蒋介石都是杰出的人才。蒋介石与錫侯于民国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将肅菴公安葬于锦溪村北的桃坑山上,并撰写了铭文,铭文提到:“志匡国家,泽在乡土。子承其德,业光于祖。松楸百年,精爽万古。”
文中提到一些历史事件,如孙逸仙在港成立兴中会、第一次革命的进行、清廷与日本议和等,背景为肅菴公的时代与蒋介石所处的历史环境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不专业,但是可以供需要的人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