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言】
1979年春天,我在部队当了一年多的汽车兵,原本平静的军旅生活因一次运输任务而改变。在那个百里秦川的驿站,我遇见了那个来自重庆的女兵,从此我的人生轨迹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我叫杨建国,1959年出生在四川南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爹是生产队里的拖拉机手,娘在生产队干农活。我从小就对机械特别感兴趣,常常趴在爹修理拖拉机的工作台边,看他摆弄那些零件,一待就是大半天。

记得那是1977年的夏天,我刚满18岁。那时我在生产队里跟爹学开拖拉机,整天一身黑油,但我一点儿也不嫌脏。生产队的叔伯们都说我手巧,学东西快。每到农忙时节,我就开着拖拉机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帮着社员们运输粮食和农具。那时候,能开上拖拉机可是新时代的象征,村里的姑娘经过时都会偷偷看我几眼。

我们村在山脚下,住的是土砖房,门前一条泥巴路通向公社。记得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电,晚上就点煤油灯。全村就大队支书家里有一台收音机,每到晚上,大家都爱往他家院子里凑,听新闻联播,了解外面的世界。

1977年秋天,我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记得填报志愿那天,我特意跟爹商量。爹蹲在田埂上,叼着旱烟,说:"你要是能去当兵,可比我强多了。"我知道,爹这是在为我骄傲。

体检那天,我穿着唯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骑着自行车去了公社。排队的人很多,都是跟我差不多大的后生。轮到我时,医生说我身体结实,视力也好,完全符合条件。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1978年初春,我接到了通知书。临走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娘给我缝了一个新背包,装了几件旧衣服和一些腊肉。爹懒得说话,就在院子里抽旱烟。邻居王婶还特意蒸了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给我送行。

坐上去成都的长途车,我透过车窗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车上放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那歌声伴着发动机的轰鸣,载着我驶向新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部队,我被分到汽车连。第一次看到那些整齐排列的解放牌军车时,我激动得睡不着觉。连里的老班长张士官长是个老司机,开了十多年车,技术特别好。他知道我会开拖拉机,就特别照顾我,经常教我一些开车的技巧。

新兵连三个月的训练很辛苦,但我比其他人适应得快。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是整理内务,然后是体能训练。最让我期待的是驾驶技术课,虽然刚开始只能在场地上练习倒车和跟趴,但我每天都进步很快。

那时候,我们吃的是大锅饭,每顿必有咸菜,荤腥不多。但比起家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每个月6块钱,我都舍不得花,准备寄回家给爹娘。

在部队的第一个冬天,我考取了军用车驾驶证。张士官长说我是他带过的兵里面学得最快的。很快,我就能独立执行一些简单的运输任务。每次开着大解放出任务,我都特别自豪,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

我的战友王铁军是陕西人,比我大一岁,性格特别开朗。他常说:"建国啊,你小子有出息,以后准能当上技术骨干。"每次执行任务,我们都是一对搭档,配合得特别默契。休息时,我们就躺在车斗里聊天,说说家乡的事,聊聊对未来的憧憬。

1979年春节后,我接到一个重要任务,要去川渝交界处运送一批军需物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整个连队就忙活起来了。寒风刺骨,我们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打着手电筒检查车况。张士官长特意过来帮我检查轮胎和机油,叮嘱道:"路上要小心,山路不好走。"

我和王铁军开着两辆解放卡车出发了。沿着盘山公路往东走,道路越来越崎岖。山间雾气弥漫,能见度很低,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车载收音机里放着《军港之夜》,那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山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中午,我们在一个山间驿站休息。这是一个简陋的休息点,就一间砖房和几张木桌。正当我们准备吃干粮时,远处传来发动机的声音。很快,两辆军车停在了驿站前。让我意外的是,从副驾驶上跳下来一个女兵,穿着橄榄绿的军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同志,请问这是到达州的路吗?"她走过来问道。声音清脆,还带着浓浓的重庆口音。

"是的,我们也往那个方向去。"我站起来回答,注意到她胸前的通信兵徽章。

她自我介绍叫李晓梅,是重庆通信部队的,这次也是执行运输任务。我们聊了起来,得知她1960年出生,家是重庆的工人家庭,去年入伍。说话间,她露出甜美的笑容,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吃过午饭,我们决定一起赶路,这样也好有个照应。山路越来越难走,有些地方还结了薄冰。我走在前面,时不时通过后视镜看看后面的车队。李晓梅坐在她们的车上,不时用对讲机和我们联络,确认路况。

下午三点左右,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开始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山路更难走了,我们的车速不得不降下来。就在这时,前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我赶紧停车查看,原来是前面山体有小规模滑坡,路面上堆了不少泥土和石块。

"这可怎么办?"王铁军担心地说。

李晓梅拿着对讲机下了车,走到路边查看情况。她说:"不能硬闯,太危险了。要不我们一起想办法清理路面?"

就这样,我们几个人一起动手清理障碍。雨越下越大,但没人退缩。李晓梅干活特别麻利,扛着铁锹的样子一点都不输给男兵。我们配合默契,一起搬开石块,铲除泥土。

干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清理出一条通道。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军装都湿透了。李晓梅的脸上、头发上沾满了泥水,但她还是笑着说:"咱们军人就是要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