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28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西线战场,敌军的炮弹不停的向山上红军阵地倾泻,硝烟滚滚。陈毅时任江西军区司令兼西线总指挥,他正在阵地前沿的山头观察敌情。只听“轰”的一声,陈毅被炮弹的气浪推翻在地,旁边的警卫员大喊“司令员负伤了!”。撤离到后方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当普通的皮外伤。实际情况是他的右胯骨破碎,有颗碎骨留在体内,导致伤口一直红肿化脓,伤势反复不定。这种情况只有通过X光机才找到病因进行手术,但当时物资匮乏有机器却没有发电机。幸好周恩来了解了情况才得以解决,而这条伤腿一直伴随着陈毅后来的游击岁月。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陈毅
此时红军正值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分局,项英任中共中央分局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坚持在苏区进行游击斗争,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陈毅还在医院治伤,他已经清晰认识到今后的斗争形势将十分严峻,红军长征不到两个月中央苏区就基本沦陷,而且还有几十万的大军正在进行“围剿”,誓要把他们消灭。陈毅冷静分析将来的斗争形势,工作方法必须要转变。他向项英提出要敢于承认失败,改变工作方式,要把部队分散穿起便衣打游击。并且说:“我们打麻雀战,麻雀几十群、几百群,你能消灭一群,不能消灭几十群”,不过项英并没有接受这些正确的建议。
到了1935年1月下旬,红军牺牲很大,形势也越发严峻。由于当时项英并没有及时转变战略方针,国民党军已把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压缩在贡江东北一片狭小地区。项英连电中央请求指示,但一直未有回音。2月4日又向中央发报对今后的方针是坚持现地,还是全面分散游击请求指示。他哪里知道在千里之外的遵义,正在进行一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中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在当时军情紧急情况下举行的遵义会议,不仅要就党的路线及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又要摆脱敌人的围攻。2月5日这天,中共中央转战到川滇黔交界的一个叫做“鸡鸣三省”,毛泽东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当日中央书记处以“万万火急”复电,要求转变斗争方式进行全面游击战,在这严重关头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为坚持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2月17日中央分局决定将部队成九路,向闽西、闽赣、寻南、三南、湘赣、湘南等方向突围,开展游击战争。但伤员安置又碰到问题,他们不愿离开部队要求上前线保卫苏区。于是陈毅驻着拐杖一一做工作,并且动员当地群众安置伤员。由于他本就是伤员,安置工作一做就通,很顺利的完成。3月9日陈毅、项英和贺昌是最后撤离中央苏区的,他们埋电台烧密码,艰苦的游击战争由此始,而他们与中央失去联络也达三年之久。
陈毅、项英带着300多人的部队出发就遇大雨,天黑路滑还和拦截的敌人遭遇上,队伍几次被打散。3月11日敌军侵占上坪,中央苏区最后一块区域沦陷。突围受阻后,二人清楚突围到福建长汀去是不可能了。陈毅就提议向赣粤边界的信丰油山突围,他在那里工作过三年,当地群众都熟悉陈军长(红二十二军)。油山有一支红军在活动,特委领导并成立了军分区,有群众基础,而且还是三省交界,重山深林,正是开展游击的好地方。项英同意,于是把部队成几个组,陈毅与项英共6人一组,分散向油山突围。他们昼伏夜行,辗转历险。陈毅拖着伤腿,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化装混过敌人的岗哨。最后终于抵达了油山与当地红军会合,几支部队加上当地的游击队共有1400余人,由此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赣粤边游击战争。
油山长岭村会议旧址,陈毅与项英中央苏区突围后,确定了游击战争方针
油山是大瘐岭的一座高峰,地处三省交界,海拔一千多米,四周与各山脉相连,不仅山高壑深,而且地势险峻,古人有诗云:“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将来的革命斗争,就像是鱼在水中一样,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地方。
陈毅和项英突围来到这里后,在南雄县长岭村召开会议,既批判了那些失败的悲观思想又纠正了左倾盲动的错误,并且明确了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为今后的斗争方式。会议结束后按分兵计划,分赴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长岭会议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坚定了思想,扭转了人心,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为以后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国民党当然不可能放过共产党人,到处悬赏捉拿陈毅、项英,进行“清剿”运动,叫嚣三个月消灭共产党游击队。国民党军和保安团加上地主武装人数有五六万之多,是我们的数十倍。他们设下三道严密的封锁线,公路上设堡垒,村中安据点,每个村中又有监视人员。并实行“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三光政策,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把群众强迫的集中到据点,严格控制粮油盐的采买,多买就以通匪论,企图困死饿死我们。每村实行残酷的保甲制度,一经发现全家连坐。
而游击队则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如选择有利地形打伏击,并且大胆的跳出包围圈到外围作战。打掉敌人的据点,歼灭敌人的军队,等他们回来防守,又在中途设伏。用灵活的作战方式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而当地的群众也支援游击队,敌人逼着群众来搜山,他们就把食物丢在山中,唱着山歌通知游击队。后来敌人发现了,就把竹竿打通把粮盐灌进去,神不知鬼不觉的支援了游击队。但即便如此,形势最紧张时,游击队也常常几天没有饭吃。陈毅在诗作中也感叹:“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这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陈毅《游击战争》纪实手稿
陈毅的腿伤从突围时一直没好,稍一感染就红肿化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既没有药品,也没有安稳的日子让他治伤。他拖着伤腿行进,最危险的时候,为了隐蔽躲入芦苇丛,敌人就在他的脚边搜索,而伤腿因为浸在水中也再次感染,伤口严重发炎,肿得厉害。为了不影响队伍,他还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只能在宿营时往伤口抹点“万金油”,这是游击队当时最好的药了。有一天,陈毅要到南雄大庚岭下召开紧急会议。到了开会的地方,要来一盆水,支开警卫员,自己将红肿的伤腿绑在树干上,按着腿上的伤口使命地挤脓血。警卫员不见陈毅回来,怕他出事正要出去寻找。就听见不远处树丛中传来“嗨吱,嗨吱”的声音,寻声过去就见陈毅靠在树上挤着伤口,血水顺着伤口一股股往外流下来,疼的汗水把身上的单衣都给湿透了。陈毅见到警卫员笑道:“好吧!来了就别闲着,过来帮我挤挤脓血,伤口反攻了!”挤完脓血,在布带抹上万金油,然后用小竹签将布条一点点塞进伤口,身上不住地打抖。在开会时,伤口疼痛的影响,他时不时的蹙起眉头,但依然谈笑自若地与大家讨论问题。
此后他的伤腿还是经常反复,时不时的发炎化脓。游击区有个小山村叫彭坑,就在油山脚下,只住了一户人家,却是游击队的联络点,女主人叫周三娣。那时候买不到西药,只有草药。周三娣为了给陈毅治腿,狗贴耳用过,蚂蚁穴捣烂给他敷过,后来用辣椒草加盐熬水给他熏洗。每次洗时陈毅痛得冒出一身汗,还鼓励周三娣道:“不怕不怕,你只管洗得去”。洗了几次后,把伤口中的蛆虫都杀死了,脚竟然渐渐痊愈了。陈毅高兴地问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这么厉害,周三娣就指着田边那些草药给他看。其实以当时医疗条件,陈毅的腿伤能够治愈是幸运的,这也证明了共产党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
当年对陈毅悬赏
在国民党“清剿”最危险的时候,陈毅被围困在一个岩洞里,长达20多天。多亏有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晚上送情报、送粮,这才存活下来。但此后几天,交通员不来了。陈毅又渴又饥,饿得实在难受,想出洞找吃的,但洞外却还有上山清剿的国民党军队,他也不能冒然行事。陈毅在没吃没喝的艰辛苦闷的环境中,却不失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危难之际,仍对革命必胜地充满着信心,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本已做好牺牲准备,但第二天敌人却没有进山搜索,山里也很平静。这时断了几天联系的交通员来了,原来交通员进山遇到敌人,滚下山时腿部受伤,这几天没法出行。随即又告诉陈毅一个消息,山下的敌人已全部撤走。陈毅也感奇怪,但是解除了危机。下山后从城里搞到一张报纸,才知原委,原来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把蒋介石扣押了。西安事变的爆发,才是“清剿”军队匆匆从游击区撤走的原因,而那些地方武装缩在碉堡里不敢找游击队的麻烦。
外部敌人虽然凶残,但内部的叛徒更可恨,陈毅最惊险的一次经历就是因为叛徒的出卖。1935年2月,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领红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共1200多人,向湘南游击区突围。由于在国民党军的“清剿”下损失不小,龚楚由此对革命悲观失望,于行军途中脱离队伍回了老家。不久被广东军阀陈济棠请出山,随即叛变,封为少将“剿共游击司令”。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龚楚向陈济棠告发:“项英、陈毅在南雄、大余一带,我们分手时约定的。”他清楚游击队的特点与联络方式,有办法把陈毅、项英抓到。陈济棠听后大喜,立即给龚楚配备了30多人、装备精良的特务队,要他到北山破坏游击队的指挥中枢。1935年10月,为了不让自己暴露,还在国民党军的配合下,伪装成红军游击队,与粤军余汉谋部假打了一阵,造成声势。如此与北山游击队接触上了,并且还由交通站给陈毅、项英送去一封信。在信中龚楚说,突围队伍在湘南”形势大好“,他想到总部来汇报情况。陈毅对龚楚非常了解,自南昌起义后就是他上级,此人向来骄傲自大,好大喜功。现在自己干出了“成绩”,以他一贯的秉性来看,怎么变了性子谦虚起来,还请项英和陈毅去“加强领导”?陈毅还是有所疑虑,建议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毕竟八个月不联系,斗争形势又如此复杂,龚楚现在是个怎样的人很难说。
由于几天都没有回音,龚楚心里也发虚。在相处的几天中,北山游击大队对他们这伙人也有所怀疑,因为他们穿得太好,武器又多是德国驳壳枪,而且这批人说的并不是湘南话,却都是粤语。因此龚楚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以开会名义,里外布置自己的人马,把北山游击大队召集起来,来个一网打尽。果然到了开会当天发生了事变,北山游击队干部只突围了六七人,其余人大部牺牲。特委机关后方主任何长林则叛变投敌,而这人对陈毅、项英驻地情况比较熟悉,知道大致方向,具体地点在哪并不清楚。已无退路的何长林献上了条毒计,他知道指挥机关的警卫人员常去南雄的大梅坑买米,只要在中途蹲守抓住这些人,就能顺藤摸瓜找到陈毅。
果然这天下午,吴少华等战士在买米的回途中,遇到了埋伏在此的龚楚和何长林。由于是熟人,吴少华也就没有戒备,和侦察班的战士走了过来。这时埋伏在边上的敌人,就突然上前抓捕,其他的游击队员非常机警,甩开敌人后就势滚下了山坡,消失在山林中。但吴少华没法脱身,敌人下了他的枪。何长林忙上前介绍龚楚,说他是中央军区的参谋长,是来找陈毅、项英汇报工作的。然后,解释起刚才冲突的原因,说你们的斗笠上有着“铲共团”的字样,以为是敌人才会实施抓捕,全是误会所致。其实侦察班戴这种斗笠,也是为了路上迷惑敌人所用。这番话,好像是解决了冲突,但吴少华非常机智,早已看出破绽。因为他和何长林比较熟悉,刚才的搭话都已知对方是谁了,绝不会因为斗笠问题发生误会。且从刚才这些人的行动来看,明显早有预谋要抓捕他们。最可疑的地方是,这群人衣服簇新,武器精良,与游击队的装束明显不符。综合以上疑点,吴少华心里明悟,何长林已经叛变了,而龚楚这批人肯定是敌人!但是他现在不得脱身,就决定先将计就计,稳住敌人。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项英
于是决定头前带路,到时随机应变。快接近游击队岗哨时,吴少华对龚楚要求先去报告,因为哨兵见到这么多生人会开枪,引起误会就不好了。龚楚只得派了两个心腹跟着他去,当靠近岗哨时他赶紧示警:“他们都是反革命!”哨兵立刻朝敌人射击,也是向指挥部报警。当时,项英、陈毅听到枪声后,急忙转移到后山隐蔽。敌人也开枪还击,火力凶猛。吴少华与哨兵立即滚下山去,往指挥机关的相反方向跑开,以便把敌人引走。龚楚不知山上的虚实,又怕遭到游击队的包围,只得命令撤退。这次事件非常危险,敌人已摸到指挥部的眼皮底下。陈毅后来回忆也说,“那个警卫员(吴少华)要是叛变就没办法了”,“要是龚楚沉着点,也可以抓到我们”当时的情况真是千钧一发。但只有真正革命者才能沉着冷静,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
经此事件,不但牺牲了六、七十名游击队的领导干部,更为严重的是龚楚、何长林这两个叛徒,对游击队情况非常熟悉,很多地下党组织、交通站、交通线被破坏,特别是北山游击区损失严重,直到1936年后才慢慢恢复起来。
毛泽东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虽然环境严酷、生活艰苦,却有着当地的老百姓的支持。他们与共产党游击队,胜利时一起胜利,失败时一起坐监牢、受屠杀,军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些人感到前途渺茫,对革命产生了动摇。国民党军趁机利用高官厚禄,收买他们,打击红军游击队。但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环境里,陈毅作为留守南方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率领游击队的干部、战士,在同敌人周旋的同时,同革命队伍内部的叛徒坚决地斗争,保护了南方革命的火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