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设报
在建筑行业中,我国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问题显著,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携手其他五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强化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导向性文件(简称“导向文件”),着重强调了深化建筑领域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运用。包括重庆、内蒙古、安徽在内的多个地区正积极行动,致力于优化建筑能源结构,为达成碳达峰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全面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
建筑光伏技术,即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无缝融入建筑设计之中,对于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速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导向文件明确指示,要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增设光伏设施,并确保新建厂房及公共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安装光伏系统。
在重庆高新区,一个曾经的闲置屋顶如今已焕然一新,布满了太阳能发电板,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绿色电力。重庆市正通过一系列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如《重庆市“百万千瓦屋顶光伏”建设方案(2024-2025年)》,全力推进包括工业厂房、公共建筑、住宅及农村屋顶在内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则根据地域特色,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中的应用,并针对新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等不同场景,实施了“光伏+”策略。
加速新建建筑电气化进程
建筑领域电气化的发展,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并将引领能源消费侧的根本性变革与技术飞跃。导向文件倡导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鼓励使用电热泵热水器、高效电磁炉灶等替代传统燃煤燃气设备,并推广高效直流电器与设备的应用。
安徽省近期出台的节能降碳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领域向电气化转型的目标,计划到2030年底,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占比超65%,公共建筑全电气化比例达20%。四川绵阳同样在探索高效电炉灶等替代产品的应用,并推动智能微电网、蓄冷蓄热等技术的实施,以提高建筑电气化比例。
多样化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地热能建筑作为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设计,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开辟了新的道路。导向文件鼓励根据地方特点,推进地热能、空气源热泵、集中式生物质能等供热制冷技术的应用。
在湖南长沙望城区,一个覆盖31.4平方公里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旨在通过集中供能满足区域内各类建筑的取暖制冷需求,同时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山西省也提出,将逐步扩大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使用比例,尤其是在新立项的公共建筑中采用“地热能+”多能互补模式。四川成都则在新建及改造的公共建筑中大力推广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热泵技术,以优化能源结构。
通过上述措施,各地正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期在建筑领域实现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