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开创于隋唐时期,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为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踏入仕途的通道。
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对独自一人常年漂泊他乡,苦苦打拼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出路,一旦失败,这一辈子都将毫无指望。
马戴,字虞臣,今江苏连云港人,晚唐著名的诗人,屡试不第,科举及第后,曾担任太原幕府掌书记和龙阳尉,官终太学博士,与姚合、贾岛等经常唱和诗作,互相视为诗友。
马戴工诗善文,尤其擅长五言五律、诗风凝练秀朗,含思蕴藉,后世诗评家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摩诘”即王维,拿他与王维相提并论。
早年,马戴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游学于京城长安。灞上,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朝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马戴也寄居在灞上。时值秋日,马戴写下一首《灞上秋居》。诗作原文如下: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首诗的大意是: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刚刚停歇,已是傍晚时分,眼见一群接一群的大雁不停地向南飞去。
面对着落叶缤纷的他乡树木,寒夜里只有一盏孤灯,独照着我一人。
空落落的园子里,晶莹剔透的露珠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山野僧人为邻。
寄卧在这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以此身为国家报效尽力?
马戴这首《灞上秋居》是一首秋日即景抒怀五言律诗。
整首诗开篇先写映入眼帘的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其中,通过大雁南飞的描绘,暗含了思乡之情。接着,代入主人公孑然独立的孤寂画面,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然后,进一步写景,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处境的孤独。最后,直抒胸臆,发出感慨,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全诗语言朴实,清新自然;写景逼真,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相互衬托;淡中有味,情感真挚;意境清幽,蕴藉深邃。
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极力渲染秋日寂寥悲凉景色,而且,诗中有我,将自己代入其中,用以“动”烘托“静”的手法,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处境,从而通过描绘一些常见景物,不假浮词雕饰,重在真情实感,抒发了自己进身无望、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诗中颔联两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是千古名句,道出了漂泊在外打拼者的孤独和心酸,对于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来说,很容易引起心灵共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