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中国·寻古云南|方寸小物 “印”证西南方国融入中华大一统
中国印章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自秦汉以来
这些方寸小物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仅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
还成为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简牍文书传递过程中
通常会在捆扎结绳处用封泥封缄并加盖印章
封泥和印章
互为表里
成为古时防止文书被私拆的“一把锁”
“何以中国·寻古云南”第二期
聚焦古滇国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印章和封泥
从“滇王之印”金印
到“滇国相印”封泥
再到近年来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大量封泥
这些古时的“锁”而今化身为“钥匙”
不仅打开了对古滇国的探寻之门
更“印”证了西南方国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历程
1956年,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一天天色已晚
考古学家孙太初带着工作人员进行收尾工作
在清理6号墓底的一堆细小器物时
一件显露金光的器物被清理了出来
是一枚保存完好的印章!
印钮铸成蛇的形状
头高高昂起,身上刻有鳞纹
工艺精美、气度不凡
最重要的是
印面用篆体清晰地刻着4个字
——“滇王之印”
发掘现场一片沸腾!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
公元前109年,汉代设置益州郡
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但由于缺乏详实的文字记载和有力的考古证据
长期以来
古滇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直到“滇王之印”金印的出土
这枚通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的方寸小物
解开了史书里的“亘古之谜”
成为古滇国存在最有力的“印”证
那么“滇王之印”金印颁赐的对象滇王
是个什么王呢?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认为
根据印章形制、墓葬规格、随葬器物等判断
滇王并非诸侯王的级别
实际可能相当于“列侯”
汉武帝赐滇王王印、设立益州郡后
古滇国也从相对独立的“酋邦”或“方国”
变成了中央王朝郡县制下的“王国”或“侯国”
“滇王之印”金印出土60余年后
2018年底
古滇国考古又有了重大发现
距离石寨山古墓群约一公里处的河泊所遗址
发掘出了一枚
“滇国相印”封泥
与金光闪闪的“滇王之印”相比
这枚封泥或许有些不起眼
但其重要价值却可与“滇王之印”相提并论
——这是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现“滇国”两个字
再次“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
不仅如此
河泊所遗址考古领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认为
从“滇王之印”金印到“滇国相印”封泥
可以看出汉武帝经略西南夷的策略
一方面保留滇国及滇王称号,并予以相应待遇
另一方面
又设滇相等行政体系直接管理,对滇王形成牵制
这也表明
汉代设置益州郡后
云南开启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篇章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
不止“滇国相印”封泥
2021年以来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1300多枚封泥
其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期
包括官印封泥、私印封泥、
道教封泥、无字封泥
数量在我国封泥发现史上居前列
在云南考古史上属首次
其中
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
有“益州太守章”
及“建伶令印”“滇池长印”“同劳丞印”等
就地名而言
涵盖益州郡及下辖24个县中的20个县名
还有周边犍为郡、越嶲郡、牂牁郡等
就官职名称而言
涉及刺史、太守、都尉、长史、县令等10余种
这些封泥
充分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
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除了封泥
河泊所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简牍
专家研判
河泊所遗址即为古滇国都邑和益州郡治所
其官员衙署应该就在发掘地附近
古老的古滇国
曾在滇池地区雄踞一方
后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未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
以及封泥、简牍释读研究成果的推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西南边疆的历史演进过程
将愈发清晰、准确、完整
策划:念新洪
文案:念新洪 丁凝
海报制作:陈寒青
资料来源:新华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新华网云南频道
联合出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