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景点很低调,低调到大隐隐于市,涞源的阁院寺如此,雄县的边关地道亦如此。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在专业人士的引领下,实地探访了保定周边的几个区县。这里曾是宋辽边境,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文化遗存,在文旅视角之下,可能就是一个旅游景点。但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当中,则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秉持历史观看古迹,将会识古论今,融会贯通。
河北北部的燕赵大地,从文物古迹到文化遗存,莫不受到宋辽历史所影响。这里既有全国八大辽构之首阁院寺,又有杨六郎镇守三关时筑就的边关地道,更有当年宋辽榷场留下的互市之风。
我们不妨以一千多年前燕云十六州归辽和澶渊之盟作为历史节点,以阁院寺和边关地道作为现实映照,回溯千年古迹背后的风云际会。
01
阁院寺大隐隐于市
从荣乌高速涞源南收费站下道,沿景秀街一路向北。先过一条河,水细且清,缓缓东流。事后一查,竟是著名的拒马河。它就发源于涞源县城南和城东,由大量泉水冒出地面而形成。拒马河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干流长254公里,最终汇入渤海。
按照古人说法,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果不其然,过河北行不远,就到了阁院寺。
这是一片红墙灰瓦的古代建筑,隐匿在周边民居当中,与百余米外的繁华街市恍若隔世。越过院墙,能看到歇山顶、硬山顶和卷棚顶,均为传统古建筑的代表形制。
突然头顶传来巨大的轰鸣声,一架飞机拉线而过。我赶快举起相机,千年古刹与银翼战机,就这么毫不违和地同框了。
眼前这座古寺,据县志记载为“汉创建,唐重修”,现存殿宇为“辽元补葺之”。其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即公元 966 年,至今已有1058年的历史。
令人惊叹的是,此殿从未落架大修过,结构、外观和窗棂仍保持着辽初的式样,堪称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地上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存世的八大辽代建筑之首,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
那么,在千年之前的涞源,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寺院呢?这要从燕云十六州归辽说起。
02
立威祈福重修庙宇
一千多年以前,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被称为“燕云”,共计有十六个州,燕代表北京,云代表大同。公元938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扶植下建立后晋政权。为体现自己的“诚意”,石敬瑭还追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认干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朝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涞源阁院寺这一带亦在被割地之列。
从那个时候起,燕云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成为辽朝重要的战略部署区域和军事缓冲地带。那重重关隘本来是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如今却成了辽朝抵御中原北伐的重要屏障。辽朝在此派重兵把守,使得燕云地区成为其政治和军事核心区域。
涞源古称飞狐郡,其名来源于城北的飞狐陉。飞狐陉是沟通华北平原和塞外大漠的太行八陉之一,居于太行山脉东北端。
北人南下,要么经鸡鸣驿取道居庸关,要么经飞狐峪入倒马关,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的飞狐郡,自然成为冷兵器时代的战略要塞。
986年,北宋北伐时的中路军,就是在田重进的带领下,出兵飞狐郡。
正是拥有如此高的战略地位,而令飞狐郡备受辽穆宗重视,屯兵筑城,重修庙宇。
966年,距离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不过六年。此间,辽朝以救援之名,协助北汉打败了宋的进攻,风头正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重建阁院寺里的文殊殿,想必有立威祈福之意。
03
尊佛崇汉再塑金身
除了立威祈福,阁院寺也是辽朝尊奉佛教、推崇汉文化的具体体现。
自契丹建辽以来,他们积极学习汉人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科技,尊奉佛教,进一步增进了华夏地域上的民族交融。
燕云十六州本来就佛教盛行,入辽后更促进了其佛教发展。辽朝诸帝,都对佛教持保护态度。
辽穆宗对佛教的支持力度虽不及太祖、太宗,但在生日宽赦京师囚犯的同时,还不忘按照佛教提倡的方式为自己积福。
966年修建文殊殿时,重塑了倒坐观音和十八罗汉像。那个时期,后人评价为“省徭轻赋,人乐其生”,国家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文殊殿是在原有唐代建筑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与辽代建筑大不相同。辽代的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因为契丹族是草原民族,他们对太阳有一种崇拜,所以他们建筑朝向都是面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文殊殿是坐北朝南,因为它的基础没有变。
04
阁院寺之六大看点
阁院寺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殿门前有两棵古松,树龄均已超过1000年。西面的一棵油松依然苍劲挺拔,直冲云霄。
别看文殊殿体量不大,但工艺水平却很高,其窗棂仍保存完整,最中间的就是辽代窗棂,两边分别是元代、明代和清代。辽代菱花格子窗棂,堪称木雕孤品,上雕有梵文和佛教法器。
殿内有四根金柱,前面两根为清代所补,后面两根均为唐代,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柱子。
而清代这两根,只起到3%的支撑作用。这就是“减柱造”的运用,让原本“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小空间显得开阔又空旷。
文殊殿的斗拱彩绘为五彩杂间装,是国内最早出现彩绘的建筑。大殿每个朝代都要维修,梁架上还留有各朝代功德主及匠人的题记。
文殊殿的斗拱用材雄大,为双杪五铺作偷心造,均匀地分解房顶重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斗拱建筑既防震又防潮,根基这么多年都没有动过。
殿内墙面彩绘为沥粉贴金,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泥坯脱落处露出的内容看,画面属佛教故事,画风保留有浓郁的唐代风格,被称为吴带当风。
殿外的唐代和辽代经幢也是阁院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经幢造于咸通八年,辽代经幢造于应历十六年,即 966 年,也是目前文殊殿断代的主要依据。
阁院寺东南角还存有辽天庆四年(1114)铸造的铁钟,名为“飞狐钟”。这座大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钟有六耳,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2吨。
钟上铸有金刚经及历史信息1200 余字。铭文为辽晚期宗教信仰及官职制度保存了第一手的史料,反映了辽晚期的社会情况。
阁院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风雨,像一位谦谦长者,给后人讲述着历朝建筑、社会风貌及人文艺术。我们触摸历史,聆听岁月,感怀千年之前的风云际会。
部分图片源自金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