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孩子因为学业压力、与父母或其他人发生冲突等原因而离家出走、抑郁、甚至走上绝路。
而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总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怎么这么脆弱,一点小事就承受不住。
明明这代孩子享有最优越的生活条件,被全家捧在手心当宝贝,为什么心理这么脆弱,心理问题那么多?
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1、背负沉重压力的孩子
我们今天的孩子,是很可怜,很惨的,因为他们要背负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
小红书上,刷到过一所寄宿学校初一孩子的课表:
每天早晨5:20就要起床,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许多孩子,不仅平常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周末的自由也要被压榨,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在一次演讲中说,他10岁的孙子,在学习奥数时,遇到了一题比较难的奥数题去问他。
他看了下,结果发现这个知识点是高二数学才能学到的知识。
大学副教授蔡先生说,他三年级外甥女的一套语文作业,远远超出三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
不得不说,如今的教育现状,真是卷得可怕。
儿童精神科医生曹庆久说:
“社会压力大,一层层传导下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
这些无声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2、过度焦虑的父母
如果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万丈深渊。
那么,父母的高期望和焦虑情绪,就是将孩子最终推向那个深渊的无形之手。
有个纪录片中,现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咨询师让家长们站成一排,分别代表1岁、2岁、3岁……对孩子讲一句自己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讲的一句话。
1岁时是“宝宝真棒”,2岁时是“要小心哟”,3岁时是“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4岁时是“注意安全”;
但到了6岁以后,就成了:“赶紧起床,再不起来就迟到了”、“快点做作业”、“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排名怎么样”……
所有人都发现:幼儿园之后,家长不再向孩子优先传递感情,而是在传递焦虑。
试想,当一个孩子回到家,感受不到任何美好和温暖,每天耳边只剩下父母冷冰冰的“作业”、“成绩”和“分数”。
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疯不病不成魔才怪。
如何避免孩子陷入抑郁的牢笼?
1. 父母克服焦虑,保持松弛的心态
在当今内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父母再不断地传递焦虑,孩子很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内耗中压抑成伤。
真正聪明的父母,早就学会了共情孩子,建立松弛感,不让焦虑拖垮孩子和自己。
2. 做好孩子的减压阀
心理专家陈默曾说:“孩子上了初中后,来自外界的压力会越来越多。我们当父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家庭,帮孩子减轻压力。”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减压阀,平常要帮孩子做好情绪疏导,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心事、多带孩子去散心、去玩耍、运动来解压。
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压力中,寻得喘息之机。
3. 理解孩子内心的困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的困境。
当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困境,理解孩子的痛苦,及时排解他们负面的情绪,很多心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很多家长看来,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要什么有什么。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进入了一种高压力、高焦虑的状态。
青春期出现的抑郁情绪,就是这种长期压力造成的结果。
走过这段痛苦的弯路,当我再听到朋友或亲戚指责孩子厌学、懈怠时,都会把这段心路历程分享给他们,告诉他们不要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上“叛逆”、“偷懒”的标签,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看见孩子的压力、恐慌和痛苦。
处于抑郁情绪中的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否定和批判,而是父母坚定的支持、充分的理解和耐心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从深渊中拽回来。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还会感谢跟孩子共同应对了这样一段挑战,因为你放下了身为父母的全能自尊,学会了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并给他的少年时光涂上了温暖的底色。
毕竟,抑郁的青春期,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无条件被爱的底气,才会伴随他走向未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