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可在如今的教育行业中,学生要怎么教,怎么学?

课堂教育抓的太狠了,家长们不满意,学生们也抗拒,抓得太轻了,家长们不满意,校长不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小蜜蜂”事件无疑在网上引发了很多关注,让不少网友纷纷探讨起了教育这个问题,讨论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怎么在教育的界限中,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一个年轻女老师在课堂中发现有一名同学总是爱说话,干扰客厅课堂纪律,于是她就把教学所用的“小蜜蜂”麦克风,戴在了学生嘴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学生一戴上这个麦克风,就宛如被施加了定身术一样,不敢再大声说话,也不敢交头接耳了,毕竟一说话,他的声音就会被小蜜蜂麦克风扬声器给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看这样的行为很有效果,女老师就把视频发在了自己的抖音号上,视频一发出热度很高,不少从事老师职业的网友都开始纷纷效仿,更是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的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好久不长,这名学生的家长就不满意了,不满意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处罚,戴着“小蜜蜂”出现在网络上,被万千网友评头论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这名女老师只能第一时间删除视频,然后给家长道歉,最后迫于压力之下离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一看这件事多少有点“荒唐”,甚至有些“乌龙”,但仔细想想,这可不是因为“小蜜蜂”呀。

教育的“严”与“爱”:行为无错,边界失守

常言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从教育的眼光来看,女教师给学生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

毕竟这是在班里,同学之间都认识,只会感觉这件事很有趣,终于不让他说话了,终于找到让他“闭嘴”的办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错就错在了,这件事被发在互联网上了,网络是什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巨大的热度的时候,势必会遭到它的反噬。

该学生戴着小蜜蜂的视频在网上掀起了热度,不少老师去模仿然后发送到网络上,任由成千上万的网友去点评视频中的学生,给他们打上“坏学生”“差生”,“烂泥扶不上墙”的标签。

试问,为人父母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如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自己的孩子戴上小蜜蜂麦克风不让其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纪律这个方式可以。

可错就错在了这件事被发在网上,引起不少从事教师行业的网友们效仿,这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往往是巨大的。

“他”只是爱说话而已,他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在幼小的年纪站在网络上,接受万千网友们的语言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不少网友会说:“我小时候老师教育的更狠,甚至棍棒教育。”

试问,那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把棍棒教育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上,答案肯定是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一眼就明白,直呼:“不是因为戴小蜜蜂,而是因为把孩子的视频发在了网络上。”

网络时代的教育反思:边界感与责任感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红线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身体或心理伤害。那么,“小蜜蜂”行为是否会给学生造成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这名学生在生活中被路人调侃“你是不是那个爱说话的小蜜蜂学生”,甚至被同学嘲笑,他会作何感受?这样的标签化可能让一个孩子产生羞耻感,甚至影响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学校生活的兴趣。这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给学生戴小蜜蜂没有错误,错就错在上传到网络上,给学生还有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这已经触犯了教育红线,离职才是最好的选择。

反思教育与舆论的边界

“小蜜蜂”事件之所以发酵到如此程度,除了女教师自身的疏忽外,舆论的助推也是重要原因。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对孩子进行“差生”“调皮捣蛋”的标签化评价,将一个原本单纯的教育行为转化成了一场网络批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离职,这个行为势必会被效仿,以后网上会出现各种各样学生戴着“小蜜蜂”麦克风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坏”学生要接受网友们的评论。

试问,你想看到这个场面吗?

万一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因为爱说话,出现在网上被网友评论,

你会作何感想?

对此各位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