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徒手能扛起200多公斤的炮弹?这不是天方夜谭的虚构故事,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充分体现了人类在面临危机时能够爆发的潜力。
这个“超人”式的奇迹是土耳其一名基层炮兵创造的,历史背景正是著名的1916年的加里波利战役,也是让英国和法国两大列强丢尽颜面的一战。
1915年2月,为了逼迫奥斯曼土耳其投降,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集中了大批陆军和海军舰队,发起了加里波利战役(又称达达尼尔海峡战役)。3月18日,协约国海军集中了以“伊丽莎白女王”号为首的18艘战列舰以及数十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向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发起猛攻,试图强行闯入海峡,直插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
面对规模空前的入侵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守军依托部署在海峡入口的水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土军在海峡两侧设置了大批炮台,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就是其中之一,位于海峡最狭窄处的西侧,属于关键的咽喉要塞。
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一共拥有八个炮位,部署了六门克虏伯240毫米/L35要塞炮(最大射程11000米)和两门克虏伯280毫米/L22要塞炮(最大射程8000米)。
3月18日上午11时,英法舰队的18艘战列舰分成四个纵队,开始对土军炮台进行齐射。在这个战列舰编队中,除了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属于新型无畏舰(拥有8门381毫米主炮),还有“无敌”号属于新型战列巡洋舰(拥有8门305毫米主炮),其余都是已过时的前无畏舰,多数都配有4门305毫米主炮。即使如此,英法舰队的火力(8门381毫米、60多门305毫米)也远远超过奥斯曼土耳其的海峡炮台群。
双方的炮战持续到下午14时,土军炮台群遭到了沉重打击,半数以上的火炮都被打哑。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的损失尤为惨重,被法军战列舰的几枚305毫米炮弹直接命中后,弹药库被击中,当场战死14人,受伤24人,几门大炮也受到了损坏。
本文的主人公赛义德·阿里,属于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的第三炮位,该炮位的守军几乎伤亡殆尽,只有赛义德·阿里和战友尼德利·阿里幸免。不仅如此,这门克虏伯要塞炮的装填升降机也被炸坏。情急之下,赛义特·阿里竟然直接咬着牙背上一枚大口径炮弹,在尼德利·阿里协助下完成了第三炮位的大炮装填,在仅有两人的操作的情况下,对着英法战列舰猛烈开火。
按照土耳其方面的说法,赛义德·阿里的这门要塞炮,直接命中了英国“海洋”号战列舰(排水量13000吨),导致后者在当天夜间沉没。在3月18日的战斗中,英法舰队确实损失惨重,在土军炮台和水雷的双重打击下,在先后被击沉了三艘战列舰,分别是法国“布韦”号、英国“无阻”号和“海洋”号,另有“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等多艘战舰遭到重创。在当天战斗中,英法舰队伤亡官兵700余人,土军仅伤亡118人,英法舰队只能灰溜溜地撤出了海峡。
根据英国方面的记录,当天下午15时后,英法舰队在土军炮台被削弱后放松了警惕,结果撞上了土军秘密布设的水雷阵,好几艘战列舰都中了招。其中,英国“无阻”号战列舰被水雷重创后,“海洋”号试图进行拖带,结果在19时也撞上了水雷。随即“海洋”号遭到土军要塞炮的集中攻击,失去了战斗力,全体水兵被迫弃船,最终在22点30分左右沉没。
据分析,赛义德·阿里等人打中的也可能是法国“布韦”号战列舰。“布韦”号在轰击炮台的过程中一马当先,结果连续被土军火炮击中了八次,在规避过程中慌不择路,于15时15分左右撞上了水雷,引爆了274毫米炮塔的弹药库,仅仅两分钟就沉入了海峡。“布韦”号上的710名法军水兵,有660人葬身大海,占了英法舰队当天损失的绝大部分(“海洋”号水兵几乎无人伤亡)。
从这些细节来看,赛义德·阿里的功绩,应该属于土军炮台群集体功绩的一部分,很难说击沉哪一艘协约国军舰是哪一个人,甚至是哪一个炮台的功劳。尽管如此,赛义德·阿里背起沉重炮弹的“超人”事迹,代表了土耳其炮兵面对强敌顽强不屈的精神,至今土耳其共和国仍将其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
由于这次壮举,赛义德·阿里成为了土耳其民族英雄。根据土耳其官方文件,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指挥官希尔米·贝伊少校以及56名士兵在战斗结束后得到了表彰,其中赛义德·阿里等13人最为突出,在敌军猛烈炮火下“设法使炮台不间断开火”,从而赢得了最终胜利。按照土方的说法,赛义德·阿里背起了“重达215基耶(土耳其旧式重量单位)”的炮弹,相当于275公斤重量。
不过,赛义特·阿里的“超人”事迹也受到了西方的严重质疑。一个人徒手背起或扛起275公斤重物,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有趣的是,在战斗结束后,赛义德·阿里无论怎么尝试,也无法背起同样的炮弹(可见人类在危机下爆发的潜能)。因此杂志拍摄的宣传照片里,赛义德背起来的实际上是一枚木壳假炮弹。
据历史学家分析,事迹的争议其实主要源自“215基耶”这个说法。215基耶换算为275公斤,而土军当时的要塞炮并没有这个级别的炮弹。在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遗址的当代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赛义德·阿里背炮弹”的雕像,背景正是克虏伯240毫米/L35要塞炮。这款240毫米要塞炮的炮弹,包括了140公斤到215公斤不同规格,其中最重炮弹刚好是“215公斤”,很可能是土方资料误写成了“215基耶”。
值得一提的是,克虏伯240毫米/L35要塞炮也是我们中国军迷非常熟悉的历史文物,清朝末年曾经大量引进这种火炮,不少沿海炮台都有,甚至有几门留存到了现代。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广场上,就停放了一门克虏伯240毫米要塞炮,可能与赛义德·阿里操作的火炮属于同一型号。
大家熟悉的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280毫米要塞炮,也是清朝末年引进的。不过,胡里山炮台的这门炮属于40倍口径的280毫米/L40型,比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的280毫米/L22型要塞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另外需要强调的是,280毫米/L22型火炮的炮弹重量,大约是240公斤,与“275公斤”也对不上,因此排除了赛义德所背炮弹是更大的280毫米炮弹可能性。
另外,证明赛义德事迹真实性的还有一个旁证。在表彰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守军时,土方资料还提到了另外一位背炮弹的英雄奥斯曼·奥卢·阿里,不过背起的是190公斤炮弹,属于240毫米要塞炮另一规格的炮弹。
赛义德·阿里,在战斗结束后被授予了下士军衔,1918年退伍后,先后成为了一名护林员和煤矿矿工。1934年土耳其颁布《姓氏法》,赛义德取了“卡布克”(Cabuk)作为姓氏,1938年因为肺病不幸去世。
至今,赛义德·阿里仍被土耳其视为民族英雄,在鲁梅利·梅西迪耶炮台遗址可以看到他的雕像。(作者:陶慕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