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是第一次见面是吧?”

“对!”

“在这吃药,吃了200付了,我们第一次见!”

2024年8月23日,史先娥参加了“袁希福老中医与他的千例癌症康复患者——2024龙年中国行山东泰山站”公益活动。她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喝了200付药,但这天却是她第一次见到袁希福院长。更准确地说,是她第一次与希福医院的人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到这个情况,袁希福想到了上午打去的一通电话:“今天中午嘞,我还给谁打了个电话。我想吧,不打不得劲,这个应该打一下。菏泽,一个叫马先蕊的老太太。我2000年给他治的。她当时是脑内多发转移瘤,从磁共振上能看着四个。从菏泽地区医院到济南,都确诊了。(回回)都是他老头马先如去找我啊,现在好了24年了。”

那为啥来山东了,袁希福院长不邀请马先蕊夫妻俩来参加活动呢?

袁希福院长解释:“今天来到这了,吃过午饭我给他打个电话,我说也没邀请你,我来到这个泰山脚下了,我们要做一个活动。他的是股骨头……他老伴现在出现一个脑梗,脑梗后遗症,活动也不便啊。我说我知道你来不了,所以我也没邀请你,只不过我给你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要提到马先蕊呢?袁希福院长表示:“我想说的,就是我没见过这个病人,24年我没见过啊!”

听到这,史先娥接过话茬:“在网上俺闺女在网上查的啊,查的这个医院的喝这个中药,说有效。我也没动手术……”

史先娥在2021年10月确诊了左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不能手术。放化疗后,在女儿的帮助下于2022年9月23日与希福医院取得了联系。当时的她,不能吃饭、起不来床,只得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来辨证施治。

据史先娥回忆:“喝了有四五付吧,就能吃饭了。从那回就接着就喝……俺闺女就是说三个月查一次体啊。查完以后吧,那个张主任,就是说‘把你妈那个面相,就是伸伸舌头’,发过来看看。查体的这个单子啊。(之后)他就给我配药啊,配药就接过来,熬,哪次都是这样。”

袁希福院长进一步解释:“因为这个我们呢?都是一个团队,这些里头你看用的方子呀,这有几个都是我的经验秘方啊!用了几万个病人了。”

“要是不发网络,我哪知道。”史先娥感慨不已。

“一是方便,二是节省啊。这三年里头,如果每一次你都来,你得这三年光路费你知道嘛!”

提到这,袁希福院长又提到了住在洛杉矶的美籍华人马树勋。马树勋是前列腺癌出现转移,2015年起在希福医院用药。除了最初回国待了两个月,来方便用药,后面几年都是通过远程会诊、邮寄和在美国当地论斤称药等方式来坚持用药。

其实像马先蕊、史先娥、马树勋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袁希福院长继续道:“我主张第一次来。就是你来一次,到医院看看,我们把你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后你可以不来,(可以)隔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多长呢?一般我主张两个月啊。但是不一定,要看你的病情的轻重啊。”

那么中间怎么调药方子呢?袁希福院长解释:“中间这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就刚才你说了视频。其实视频不如拍照片啊。就是拍照片比视频看的会更清一点。就是拍舌苔啊,你的面色拍过来。怎么不舒服,还有什么症状啊。我们可以交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病人该如何与袁希福院长交流呢?“拍过来以后呢?不管我在医院不在医院,就我们这几个主任,他就会把你的病历的转给我。我们之间有工作微信啊。看这个病人啥情况,需要我会诊。我就随时给他马上指导。有些内容多,我就可以用个笔,一写;啪一拍,我就发给我主任了。这样会诊,我们之间是非常方便。”

疫情期间,来往不便,希福医院便是这样与老病人联络交流的。药开好后,则会通过快递邮寄给病人,十分方便。因此,疫情期间,老病人也没耽误治疗。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病人不去医院能行吗?实际上,中医也要与时俱进。望闻问,可以通过舌苔、面部照片、视频语音等方式来对病人病情进行详细了解。虽不能切脉,但患者的诊断通过医学设备的检查已经明确了。

远程会诊,对那些病重或行动不便的病人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让家人来医院或者通过远程会诊来与医生交流情况,制定中医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