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2年,宁都会议上,讨论了关于毛主席总政委职务的撤销与否,会议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当时红军大学的校长刘伯承站了出来,投了反对毛主席的一票,最终结果很显然,毛主席被撤销了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黯然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直到两年之后,他才重新回归高层领导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倾主义"

当时那个时期,真正掌权的是一些"左倾主义者",之所以他们能掌权,他们都在外留过学,一肚子洋墨水,而当时的毛主席呢,虽然也是军队负责人,但是这些人都瞧不起他,农民出身,没留过学。当时毛主席敌前委书记的职位没了之后,考虑到了他还有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毛主席当时一直投身前沿部队,带领部队不断胜利。而这些肚子里有洋墨水的人不切实际情况,随便指挥,让红军部队去攻打大城市,只有攻占大城市才能够全面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他们一直指责毛主席的不是,认为毛主席只会小打小闹,不按照中央的指示来。由于一直没有按照中央掌权者的指令办事,于是他们这些人决定把毛主席的总政委职务撤掉,让其下来到地方政府任职。就这样,宁都会议拉开了序幕。

宁都会议

当时会议中有很多人出席,当时的红军部队将领有朱老总,彭德怀等等,他们都不希望看到毛主席离开这个职位,而当时"左倾主义者"都要求他离开这个岗位去地方政府任职,掌管地方事务。两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最终举手表决,面对票数相同的情况,两边都略显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仔细一数还有一人没有投票,这个人就是刘伯承,当时是红军大学校长,他的这一票就至关重要了,众人的目光都看向刘伯承,刘伯承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就这样,会议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了一切的权利,在地方政府挂了一个虚职。足足有两年的时间,除了自己的几个好友外,没有任何人看望过他,刘伯承这一票,让他的革命生涯少了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当时刘伯承这样的做法为为何呢?其实当时的刘伯承还是不老道,刚刚从外国回来,对国内的事情很不清楚,当时"左倾主义者"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刘伯承身上,希望他能够担任那个职位,之后刘伯承接替职位,但是总是屡战屡败,被迫实行长征就是因为反围剿失败,反围剿失败就是因为战略方针错误,就这样,出了错知道毛主席的重要性了。在后来的遵义会议上,刘伯承站在了毛泽东这一面,就这样毛泽东重新复出指挥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七大上,他也是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毛主席压根就没把这件事放在身上。建国后,刘伯承决定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1955年授衔仪式上,刘伯承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之后刘伯承60岁的时候还做过检讨,毛主席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一再嘱咐他让她注意身体,不要做检讨了,没什么大事。

结语

由此可见,主席的胸怀很广阔,当然了,纵观整个事件其实又喜又悲,喜的方面就是毛主席在复出之后更有份量了,做的决定更加没有人质疑了,悲的一面就是曾经被迫卸了职,那两年革命缺乏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