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无惧严寒酷暑,他以摩托为伴,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与群众日夜相守。入警15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马路一线,无论是指挥疏导交通、快速处置警情,还是服务救助群众、巡逻守护安全,他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交巡警的责任与担当。
他叫陈泽千,“两江骁骑”(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曾荣立三等功2次,受到个人嘉奖9次。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陈泽千将目光投向警用摩托车装备收纳问题,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警用摩托车勤务装备多功能收纳装置,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他也因此被队友们称为“两江骁骑”里的“发明家”。
缘起:创新的念头,从街头到心头
2018年6月,“两江骁骑”成立。这支拥有106名队员、配备110余辆摩托车的队伍,以其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成为两江新区城市交通管理和治安巡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陈泽千回忆,2022年夏天,在一次巡逻中,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摩托车驾驶员因与前车追尾造成头部受伤,他立即对伤者开展救助。由于警用摩托车又没法携带隔离现场的锥形桶,而伤者在路中间无法移动,为了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他和同事只好在附近寻找警示物品来隔离现场,手忙脚乱,费尽周折。
“当时我们的警用摩托车储物空间有限,主要放置体积较小的装备。如果要携带更多或体积较大的警用装备,相对十分困难。”陈泽千说,“最典型的就是锥形桶,执勤时很常用,体积较大,而摩托车无法携带,只能通过专用警车运送。”
在这次交通事故处置中,虽然最后伤者得到了成功救治,现场得到了有效保护,但陈泽千也深刻体会到摩托车储物空间不足带来的困扰。
“一定要研发一种新的收纳装置,在既保证摩托车机动灵活性能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装载更多警用装备,满足各类突发警情和紧急救助的装备需求,在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的‘赛跑’中,争取到更多宝贵的黄金时间。”这样的念头在陈泽千心中萌发。
摸索:质疑与挑战中,不断精雕细琢
说干就干。从2022年下半年起,陈泽千着手研发新型警用摩托车收纳装置。他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了相关的工程知识,在脑海中不断构思理想中的模型。
在研发过程中,身边队友提醒他——“现有收纳装置虽存在不足,但应付日常巡逻需求似乎也没太大问题,投入研发会不会是做无用功?”“新装置是否会增加摩托车负重,影响行驶安全?”面对这些质疑,陈泽千的决心并未动摇,而是坚信自己的设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增强稳定性,他调整了装置的固定方式并增加了减震材料。为了确保安全、耐用,他与装备制造商深入沟通,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各种制作工艺的特点。为了能携带更多安全防护装备,他对装置的结构和空间进行了持续优化。在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坐在办公室,对着图纸和模型反复推敲修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首款样品终于诞生。其亮点在于增加了便携式锥形桶的收纳空间,便于随时取用。陈泽千模拟各种场景,进行了多次实地行驶测试。然而,在测试中,样品在高速行驶时出现了晃动问题,远未达到他的预期。但他并未气馁,而是重新审视设计方案,寻找问题根源,并对装置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进升级。
有一次,一位队友在试乘后提出意见:“改良后的收纳装置虽增加了储物空间,但却牺牲了摩托车后座的乘坐空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载人,该如何兼顾?”针对这一问题,陈泽千对原有支架进行改良,设计了“可拆解式支架”,可随时进行装备状态转换,从而解决了临时载人的问题。
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实战效果显著
2023年4月,在两江新区公安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两江骁骑”的警用摩托车开始加装并试用陈泽千的研发成果。此时新收纳装置已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U型臂盾、防刺服、便携式路锥、小型灭火器等安全防护装备以及应急工具的收纳空间。
试用后,队友们纷纷赞不绝口:“这个新收纳装置太棒了!以前遇到各种警情时总是担心装备不够用或不好拿,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摆放交通安全设施,从到达现场到完成摆放不到一分钟,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2023年5月,国内一家警用摩托车特种装备制造商针对该收纳装置进行测试和评估,出具了评估分析报告,指出设计方案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并且对车辆中低速行驶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
目前,该装置已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
民警介绍,加装了该装置的警用摩托车已经参与各类勤务工作近千次,有效处置各类警情213起,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
创新永无止境,陈泽千也并没有止步。他还在继续对收纳装置进行优化和改进——配备360度全景摄像机和GPS定位,使案事件现场调度更直观、视频上报更快捷,执法工作更高效。增加便携式AED除颤仪收纳空间,为紧急救援群众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陈泽千说:“许多发明都源于工作实践。我希望这项发明不仅能使我们工作更安全、更规范、更高效,更好的服务群众,还更能激发更多同行投身创新实践,共同为公安事业贡献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