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桥之战在粟裕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终其一生无法抹灭,以至于粟裕留下遗愿,后人遵其遗嘱,将其骨灰一部分洒在了沂蒙孟良崮,另一部分便洒在了这黄山谭家桥···
时间来到1964年初,那时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会议,谭家桥战役的另一个主人公——原国民党将领王耀武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不曾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了老对手粟裕,二人见面聊了许久,当谈到谭家桥的时候,粟裕顿时沉默了,刺骨的冷风拉长了时间,好大一会儿后,粟裕终于从沉思中缓了过来,淡淡地说道:“如果寻淮州还在的话,如今肯定不在我之下。”
粟裕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1912年,寻淮洲出生在湖南浏阳社港的一个困苦家庭,15岁便追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随后跟着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七军团,寻淮洲出任军团长,成为红军里最年轻的军团长,粟裕担任军团参谋长。
第五次反“围剿”较之前四次来说形势更为严峻,参与进攻的国民党军队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升,在战场上动用了之前不曾用过的飞机、坦克。
寻淮洲和粟裕两人都是一步一步从战争中学习,一拳一脚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将才,可此时红七军团的关键问题在于,在军团内二人都没有实权,粟裕甚至连军委都没进,更残酷地说,他们在军事上并没有没有最后的决定权和话语权,而实权紧紧攥在军团政委乐少华手中。
乐少华曾留学莫斯科,是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心高气傲,独断专行,军事经验匮乏,军事才能平庸,却好纸上谈兵,常做仗势欺人,蛮横霸道,之事,经常借故打压寻淮州与粟裕。
乐少华初来军团的时候,正在欢迎会上作报告,碰巧粟裕刚从战场拼杀归来,寻淮州上前与粟裕打招呼,乐少华坐在主席台上看见这一幕,心中气不打一处来,便拿寻淮州开刀立威,破口大骂道,我在作报告,哪个还在下面瞎讲话。
时间辗转来到1934年,纵横千里的中央苏区在敌人的不断围剿下,迅速缩小到300余里,中央军委被迫开始考虑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同年7月,红七军团被调回瑞金,中央军委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往皖南,举行“皖南暴动”,并在皖南建立苏区。
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央丢车保帅的做法,而红七军团便是这个车,朱德回忆道,派先遣队北上,只是要让他们“去做个引子”,以便掩护中央红军南下。
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后,渡过闽江,北上浙西,目的地是皖南。但中央军委却又突然改变了计划,让红七军团立即停止北上,攻取福州。而福州城墙高大,工事坚固,守城更是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的第八十七师,两年前的“一二八淞沪会战”,该师作为主力在庙行大战中与日军常备师团对攻而不落下风。
寻淮州和粟裕均对此表达了反对意见,可乐少华唯中央命令马首是瞻,反而质疑寻淮州与粟裕动机,恨不得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寻与粟也只好遵从命令,进攻福州。
红七军团猛攻福州城一夜,久久攻而不下,反而部队伤亡越来越多,只得迅速撤离,向闽东转移,国民党八十七师见红七军团撤退,便从城里出来一路追击。
进攻福州之所以是个巨大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实力悬殊无法攻克福州城,更为致命的是提前暴露了红七军团的实力,本来老蒋摸不着这支队伍的力量,经此一役后,老蒋断定红七军团只是一支牵制部队。便从苏浙皖赣调集重兵,对红七军团围追堵截。
在乐少华的错误指挥下,在中央军委的“微操”下,红七军团不断伤病减员,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寻淮州和粟裕当机立断,决定不再顾中央军委的一再指责,迅速离开浙西包围圈,向皖赣挺进。1934年9月底,红七军团艰难抵达了皖赣边。
寻淮州
皖赣边地形有利,临近苏区,补给充裕,按照寻淮洲和粟裕的想法,打算在皖赣边就地开展游击战,先扎好口袋,消灭追兵,时机成熟后返回浙西袭扰。但中央军委很快否决了他们的建议,并让红七军团迅速进入闽浙赣苏区接受整编。
寻淮州和粟裕只得遵守命令,带领红七军团前往闽浙赣苏区,途中又穿越了国民党几道封锁线,一路损兵折将,到达闽浙赣苏区时,整个军团仅剩下3000多人。
闽浙赣苏区是老苏区,该苏区驻扎着红十军,两军就此合并为红十军团,刘畴西出任军团长,寻淮洲仅仅任19师师长。
整编后的红十军团共有3个师,只有原红七军团改编的19师有大兵团作战经验,20、21师由红十军以及地方武装整合而成,长期打游击,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基本上是相互拖累。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奉命集结于黄山东南的汤口,国民党四处调兵遣将进行围堵。红十军团因势向北转移,来到黄山东麓的谭家桥,他们获得情报,国民党大部分军队据此尚远,只有一支队伍——国民党补充第一旅跟的比较紧,已抵达汤口,而补充第一旅的旅长正是王耀武。
蒋介石与王耀武
红十军团当即做出决定,展开伏击,打王耀武一个措手不及。
乌泥关为山隘口,从乌泥关至谭家桥段的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自南向北都是小山坡,是设伏的绝佳地形。
刘畴西想以自家部队,20师、21师为主攻,寻淮州的19师负责穿插包围,截断补充第一旅后路。
寻淮洲建议由军团作战经验更加丰富的19师担任主攻,擅长游击的20师、21师迂回包抄,可惜的是刘畴西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四日后,王耀武率领的补充第一旅到达乌泥关,经验丰富的王耀武一眼看出此地地势险要,极易设伏,便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乌泥关,占据沿路制高点,以备不测。
王耀武则率领其余兵力继续前进,眼看就要进入包围圈,千钧一发之刻,刘畴西部队不知是谁擦枪走火,提前暴露埋伏,补充第一旅前哨部队很快警觉,凭借地势就地开展反击,而刘畴西也只能提前下达攻击命令。
伏击战很快变成了遭遇战,因为国军并未进入包围圈,其主力部队依托地形很快展开了反击,并抢占高地与红十军团互攻。王耀武经过交火分析后,迅速判断了红十军团20师为薄弱点,便调集迫击炮、重机枪对20师阵地进行猛烈攻击。
20师的将士们之前从没打过这样的阵地仗,一时间慌乱了手脚,被王耀武抓住机会撕开了一道口子,随后趁机抢占高地,对红十军团展开了反击,战场攻守之势瞬间易也。
红十军团伏击部队已被击溃,此时19师再去包抄已无意义,且风险巨大,刘畴西赶忙让19师撤退回援。
可此时寻淮州决定孤注一掷,带头向补充第一旅发起冲锋,王耀武留下防守的国军早已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压制19师的进攻,即使是面临数倍优势于自己的国军,寻淮州还是带领19师抢占下了制高点,但此时已经意义不大,而且19师伤亡过重,无法继续攻坚,也无法抵挡住回援的国军。
最终寻淮洲在战斗中多处中弹受伤,其中腹部伤势过重,失血过多不治身亡,年仅22岁。在弥留之际,寻淮州口中还在反复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铮铮铁骨,卫我中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