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毛泽东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毛泽东》大型主题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在人来人往的参观人群中,一位老人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不紧不慢地走在诺大的展厅中。站着的老人尽管满头白发,面容却精神饱满。他身着一套旧得发皱的中山装,却也遮不住衣服下挺拔的身姿。他身前的老人,穿着深灰的棉衣与黑色的布鞋,朴素的装扮仿佛来自上个世纪。他们在一幅幅书法作品中穿行,看似与常人并无二异的他们,却时不时地会引来他人的注视。
原来,轮椅上那位慈祥的老人,名叫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而她身后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名叫王景清,是她的丈夫,也是毛主席的女婿。人们向他们投来敬佩的眼光,似乎都在惊奇:身为伟人之后,竟会如此的朴素。
是的,传奇和朴素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却毫无违和地在两位老人的爱情、人生中贯穿融合。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其中之一的王景清,我将带大家走进他平凡而传奇的一生。
年少有为
1927年5月,王景清出生于陕北神木的一个乡下贫苦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王景清有着五个兄弟姐妹。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每个还不能干活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一股负担。于是,懂事的王景清很小就开始为家里分担家务。
在他六岁那年,家乡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王景清的父亲在这时选择了外出打拼,另寻生路,可从此却一去不复返。六个孩子的生计就这样压到了母亲一人身上,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雪上加霜。
后来,红军来到了王景清的家乡。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让当地农民不再饿肚子,让这个绝望的家庭看到了生的希望。王景清的两个哥哥都先后加入了红军。看着日渐温饱的家庭,看着威风的哥哥,革命的种子就此在王景清的心中种下。
1936年,年仅九岁的王景清一达到年龄要求,就急忙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站岗放哨、接待红军、协助管理治安……为革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短短两年后,王景清就因为出色的表现被选入八路军120师卫生部,成为了一名卫生员。负责为伤员们服务的王景清,不仅会为伤员打饭、搞卫生,闲时还会为他们唱歌跳舞,逗伤员们开心,因此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1940年,兵力紧缺的八路军在神府军分区开展了征兵工作。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也为了投身于热爱的革命事业。刚刚年满十三岁的王景清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在一开始,征兵人员考虑到他年龄太小,本不想批准。可无奈王景清此时体检已达标,参军的决心又十分坚定。在一番软磨硬泡之下,王景清最终还是如愿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神府军分区八路军战士。
在刚进入军队的一段时间里,王景清因为年龄太小,还是干着自己救护的老本行。但因为在战场上的救援任务中表现得格外亮眼,王景清受到了领导们的赏识,破格进入到战斗行列。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王景清先后参加了守卫延安南大门和盐池保卫战。在战斗中,他总是抱着不怕死的信念,勇猛地冲在第一线。在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成功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随后,王景清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随部队前往南泥湾开荒种地。在王景清看来,种地与杀敌是一样的。同样是保家卫国,同样是为了让人们能吃上饱饭。所以在生产活动中,王景清一样不曾懈怠,认真勤恳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
因为其优异突出的表现,王景清被选拔进入中央警卫团,负责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此时李讷已经出生,并一直留在毛主席的身边,身为毛主席警卫员的王景清自然会偶尔见到李纳。可当时的他一定想不到,眼前这个小小的女孩会在数十年后与自己共度余生。
1944年,年仅十七岁的王景清正式入党。
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开始将枪口指向共产党的大本营——延安,集结大量军队向延安发起进攻,试图摧毁党中央指挥中枢。王景清在此时临危受命,在延安保卫战中担任起保卫刘少奇同志安全的重任。最终,王景清凭借着自己的战斗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工作,让刘少奇同志安然无恙度过了这次危险。
新中国成立后,王景清被调到中央警卫师政工办担任保卫干事,继续勤勤恳恳地干着警卫工作。可不久之后,新中国的宁静被打破,朝鲜战争爆发。王景清自国家决定支援朝鲜开始,先后写了三次申请,向上级表示自己渴望参加抗美援朝的决心。终于,申请在1951年七月获得了批准。得知该消息的王景清,自述当时自己高兴得都跳起来了,心里美滋滋的。
当时负责派发任务的公安部刘副部长看着年轻的王景清,还有点心存顾虑。临走时还叮嘱王景清:“那里情况复杂,斗争尖锐,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王景清将其铭记在心。
到达朝鲜之后没过多久,王景清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考验。首长安排他回到北京调运大批药品到前线。起初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工作人员很快装好了药品,王景清也带着药品迅速赶往朝鲜。
可不料在返回途中却多次遇到了敌机的轰炸,但好在王景清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机智,每次都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其中一次,铁路桥梁在轰炸中被摧毁,原本的火车运输行不通了。考虑到这一批药物非常重要,关系到前方战事的走向,王景清果断决定改为汽车运输。
但此时只有王景清和司机两个人搬运药物,效率很低,眼看要完不成任务了。这时,王景清想起首长的叮嘱: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他赶紧开始向附近的群众寻求帮助。
正好遇见了一支赶往前线的志愿军。王景清急忙向他们求助,并向他们说明了这批药物的重要性。战士们见王景清孤立无援,便停下了赶往前线的脚步,迅速帮他装好了药物。最终在战士们的帮助之下,王景清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事后王景清深受教育:只有依靠党、依靠群众,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回到朝鲜的王景清,从脸到衣服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黑黢黢的、破烂的。看的首长都又想笑又心疼。可王景清却没有任何怨言,笑着去洗完澡、换完衣服后,马上就又投入到工作中了。
王景清在抗美援朝期间,出色的完成了板门店和平谈判的警卫工作和志愿军代表团的安全保卫工作。但后来由于严重的冻伤,王景清不得不于1953年回国疗伤。
后来,王景清十余年如一日的在中央警卫师兢兢业业地工作,任职中央警卫师三团参谋长。途中还接受调派,前往南进军事学院学习了四年,使得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1966年,王景清被调往云南,前后担任了昆明军区警卫科长、警卫团团长。在职期间,他遇见了当年自己在陕北时期的老首长许法善同志。老首长看着当时已经颇有作为的王景清,又想起当年那个作战英勇的,工作刻苦的十多岁小伙子,心中感慨万千。
为了勉励王景清不忘初心,老首长将自己的《毛泽东选集》赠与了王景清。并在扉页上题词:“赠给景清同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一辈子革命化的人。”
受到重礼的王景清深受鼓舞。在此之后,他谨遵老首长的教导,一生不忘初心,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遇见李讷
离休后的王景清回到了北京生活。当时中央警备团的老首长刘辉山同志去世,王景清前去吊唁。在路上遇到了曾经在中央警备团一起工作过的战友李银桥。就是这次相遇,完完全全地改变了王景清的后半生。
李银桥原是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其妻子韩桂馨则曾在主席家负责做家务和照顾小孩的工作。两人经毛主席的撮合而走到了一起,所以对毛主席就像亲人一般。后来两人相继离开了主席的身边,又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两人再也没有见到过主席。
主席逝世后,其小女儿李讷一时间变得无依无靠。韩桂馨因为曾常年照管李讷,所以与其感情颇深。又因为夫妻二人与主席胜似亲人的关系,夫妇俩于是决定常去看望李讷,并常常给予李讷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李讷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她本人聪明优秀,学识渊博。但同时又性格内向,很少与他人有较深的交往,以至于她的父母也曾担心过她的婚事。毛主席很开明,并没有什么门第之见,曾对她说过:“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李讷自己也很赞同。
后来李讷在五七干校劳动时,与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服务处的小徐相识并相恋。但由于小徐只是个服务员,身份地位较低,其母亲非常反对。但后来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李讷还是如愿与小徐完婚。结婚一年后他们就有了一个孩子。
但令人失望的是,李讷在婚后并不幸福。李讷从小就深受毛主席影响,热爱文史。而小徐则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对文化上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两人的共同语言慢慢变得越来越少,最终演化成不可化解的矛盾。在分居了一段时间后,两人便正式提出了离婚。
在此之后,李讷只能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的生活。韩桂馨看着当时无依无靠的李讷,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到曾经主席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她对丈夫说到:“银桥,主席在世时对咱们那么关心,帮助咱们结婚成家。现在主席不在了,咱要像主席关心咱们那样关心李讷才对。”李银桥也很赞同妻子的想法:“我也是这么想,咱俩该帮助她建起新家庭才对。”就此,两人开始琢磨起李讷的婚事。
起初,李讷并不同意。因为其母曾经的过失,导致李讷非常自卑,并未奢望能再有一段婚姻。当韩桂馨与她谈及婚姻,她直言到:“唉,我妈妈是‘四人帮’,坐监狱呢……谁肯找我呀?”后来,在韩桂馨的一番苦心开导之下,李讷才最终突破了心中的障碍,不再反对李银桥和韩桂馨为自己考虑婚事。
此时的王景清也已经经历过一次不如意的婚姻,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着。这次与李银桥的相遇,便是王景清与李讷两人缘分的开端。在李银桥看来,王景清有着较高的政治和文化水平,为人忠厚老实。虽然比李讷大了十三岁,但也成熟稳重,更会照顾人。于是,李银桥一回家便和妻子商量王景清是否合适。
韩桂馨还在毛主席家工作时,就曾注意到王景清。据韩桂馨自述,王景清曾在当警卫时就常常见到李讷。当时的王景清还很不好意思,都不怎么讲话。但是韩桂馨早就从他的眼神里看明白了他的感情,这次正好撮合他们走到一起。
于是李银桥便向王景清提及的了此事,王景清很欣赏李讷广博的学识与朴实的作风,表示非常愿意。后来在李韩二人的撮合之下,王景清与李讷见了好几次面。两人之间的了解也不断加深。数月之后,两人便订婚了。1985年的冬天,在一场朴素的婚礼中,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相濡以沫
婚后的两人虽过得不算富裕,但却非常幸福。婚前的李讷生活十分艰辛,冬天一个人拉着车去买煤买菜、洗衣烧饭、照顾孩子。她的工资很少,每天家里只吃得起一毛钱的肉,时不时还要通过卖书来维持生计。尽管李讷受到毛主席朴实作风的熏陶,并不畏惧清贫。但要是遇到修补门窗之类的重活,李讷一个人就无计可施了。
王景清虽然年纪较大,但却有一副健壮的身体。婚后他几乎包揽了家里全部的家务,还专门给李讷做了个小板凳,好让她在一旁好好地休息。后来李韩夫妇二人去李讷家串门,王景清做了一大桌子菜留他们吃饭,这让曾在毛主席家做饭的韩桂馨都吃了一惊。这时李讷像个小女孩一样,一脸幸福又得意的说道:“他什么都会做,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可享福了。”
每次王景清去买菜,卖肉的师傅都会对他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一、两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王景清听了只跟着笑笑。李讷自幼体弱多病,王景清常常会起得很早,跑去医院为李讷排队挂号。后来到了晚年,李讷失眠严重,身体还患有各种病痛。王景清就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方便带李讷到各处去看病。
王景清还会陪李讷一同前去看望她的母亲,其母亲也十分满意王景清这个女婿。直言:“银桥和小韩阿姨是好人。”再后来,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王景清还省吃俭用的请了个保姆。
李讷也十分关心丈夫。王景清在晚年时开始创作剧本,最著名的一部就是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神府红军游击队》。为了写好这部作品,王景清曾多次深入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地,即昔日的陕北神府地区,走访了众多的老革命者、查阅了数不清的史料。经过反复的修改,才最终得到了这部优秀的剧作。
尽管王景清身体素质很好,但毕竟当时已经年过古稀,又曾在革命战争中留下一些旧伤。于是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王景清的身体渐渐的也有些吃不消了。李讷就总会在其身旁提醒他:“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听着老伴儿的关心,王景清心中充满了温暖,也就会放下笔休息一会。
两人都十分爱护对方与前任的孩子,将其视为己出。王景清对李讷的孩子疼爱有加,在外人看来王景清身上完全没有继父的影子,俨然和亲生父亲一样。两人结婚时,王景清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每当他们回到家里,李讷都会以母亲的身份热情的接待孩子们。
与前一任丈夫小徐不同,王景清与李讷有很多共同爱好,并且会努力地向彼此靠拢。李讷热爱文艺,能写会画。王景清也擅长书法,还参加了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书法班和北京军区离休老干部合唱队。他们俩都很喜欢隶书和篆书,两人就常常一同练习书法,甚至会相互切磋。这为两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除书法外,李讷还热爱京剧。只要有精彩的剧目,李讷总是不会错过的。而王景清就对京剧没那么感兴趣了。但每次表演,他都还是会陪着李讷一同前去观看。每次开场不过一会,看不进去的王景清就会在妻子身旁打起瞌睡。但无论多么无聊,他都还是会一直坐到结束,陪着李讷一同回家。
虽然都年事已高,但两人都有散步的习惯。每日清晨晨,两位老人都会牵着手去公园散步,锻炼身体。一直到后来李讷患上腿疾,实在不能经常走动了,两人的散步活动这才终止。
晚年的李讷,腿疾愈发严重。王景清就推着轮椅带李讷出门,去散心、看展览、参加各种活动。1995年,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有关部门希望邀请李讷前去参加通车仪式。在工作人员的邀请过程中,王景清一直安静的坐在一旁,耐心的听着李讷的工作内容。可当他听闻路途很远,中途还得换乘,很不方便时,却一下坐不住了。急忙表示李讷的身体现在不适合远行。
工作人员接着又提到了当地有一座两米多高的毛主席铜像,思念父亲的李讷一下来了兴趣,当时已经55岁的李讷像小女孩一样,用征求似的眼光看向王景清。王景清没有办法,思虑片刻过后只得说:“那就去吧。”李讷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欣喜,如愿参加了活动。这样甜甜的爱情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看了都觉得又好笑又羡慕。
两位可爱的老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完了36个年头,一直到2021年3月1日。那一天,王景清老人因病永远的离开李讷女士,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享年94岁。
两位老人深受老一辈革命先烈朴实的生活作风影响,一生都与世无争、安贫乐道。尽管他们都有着不凡的身世或传奇的经历,却相互搀扶着走完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余生。尽管没能享受到荣华富贵的生活,却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超越物质的爱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