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中卧具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起坐功能。

唐以前,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生活中心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人待客的等级观。明清至民国初年,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上或炕上。

罗汉床的主要功用不是睡卧,而是待客。

从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明以后,特别到清代,这已成定规。

古人一般都把罗汉床设于厅堂,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客来就延之上床,主客两两相对而坐,或相对而卧。

除厅堂书斋外,罗汉床还可置于户外,以作小憩之用,其作用好比现在的沙发。

罗汉床,一般形制是床榻三面设矮围子,但不带床架。

罗汉床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据说“罗汉”之名由此而来。

明清两代罗汉床,形制上存在许多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罗汉床

明代时期追求简约风尚的审美,箱型榻中间用于支撑的腿足逐渐减少,甚至完全省略,只留下最外侧的腿足。

而原先垂直相交的板足,渐渐融合为实木的方腿,底部的勾尖进化为马蹄状。

成书于明代崇祯朝的《金瓶梅》刻本插图中,这种直足内翻马蹄的床榻屡见不鲜,可见早已成定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金瓶梅》刻本插图

书中刻画的此类床榻,有着典型而清晰的特征:三围板、无束腰、及直足内翻马蹄。

从古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以榻或者罗汉床待客的场面,明初,人们待客的最高级别是在罗汉床上,特别是清代,这种这种礼仪已成为定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罗汉床于前人的基础上,在左右及后面装上围栏,以棂格、窗格图案居多。

还有以三块独板做围子的,素雅的造型,体现出明代高超的艺术匠心和神韵。

明代的罗汉床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多为鼓腿彭牙大挖内翻马蹄,无束腰则为直腿式。

罗汉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围子的做法上,最简捷朴质的只有三块光素的整板,正中一块稍高,或有的整板略施浮雕花纹。

另一种是围子四周有边框,中部用短材攒接出各种各样的花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罗汉床

清代前期罗汉床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

变化的是用料和工艺,如用材越来越厚实,装饰越来越华丽。

清代的罗汉床大多采用雕花镶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镶嵌的多以玉石、玛瑙、瓷片、大理石、螺钿、珐琅、竹木、牙雕等为材料。

清代罗汉床经常设在厅用以待客,使用时正中放一炕桌,上陈茗瓶茶具。主客各坐一边,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沙发和茶几。较大的罗汉床,即可供坐,又可供卧。

一般情况下,放在卧室供卧的成为床,放在厅堂待客的则成为榻,是一种十分讲究的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罗汉床的围子形制,可以区分出是明做还是清做。

明代罗汉床一般不会在围子上使用大理石装饰,即便使用大理石,也直接装石入框架,有时石板不平,框架打槽也随形弯曲。

而清代的罗汉床,相当数量会使用大理石,工匠常用芯板夹住大理石,再装入框架中。

从罗汉床的腿足形制,也可区分出明做还是清做。

清式多鼓腿彭牙式,而明式多为大挖缺做工,总体上,明式罗汉床挖缺腿足,给人有力度但含蓄,清式罗汉床的腿足,在力度上多了活泼,显得夸张一些。

*文章来源红木小百科,图片红桥红,侵权请告知!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