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州吴江95后小伙徐海浩开始着手策划起自己明年的婚礼,一场简约但有新意的“轻婚礼”在他脑海中酝酿。“征得父母同意,我们准备办一场园林婚礼。没有繁琐的流程,不搞奢华的布置,简短的仪式后,亲友们可以逛逛园林、玩玩游戏,主打一个氛围轻松。晚宴就主要是吃饭,不追求山珍海味,大伙吃饱喝好就行。”徐海浩说,希望把婚礼办得“小而美”,兼具个性化和性价比。

徐海浩的选择并非个例。在吴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轻婚礼”行列,自觉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追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婚礼的美好,让爱轻装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却扇礼、同牢礼、四拜之礼,缔约婚书盟誓……今年七夕,20对新人身着精美的传统婚礼服饰,来到同里古镇共赴一场别具“中式浪漫”的集体婚礼,一时火热“出圈”。用实际行动引领婚事简办、喜事新办、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他们既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难忘回忆,也为广大青年作出表率,收获了各方的点赞和祝福。

从昔日的豪华铺张到如今的简约创新,结婚大事逐渐回归纯粹与美好,婚俗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去年10月入选“第三批江苏省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吴江围绕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婚俗改革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如何让婚嫁新风深入人心?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尤为关键。今年起,吴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对前来领证的新婚夫妇统一发放《婚事新办倡议书》,并推出“情感+”婚姻家庭课堂,累计完成新婚辅导406场,帮助广大新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

传播婚俗改革新理念,光靠“一板一眼”的说教和灌输,必定效果堪忧。深谙于此,吴江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力求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百姓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今年5月20日,吴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如往常迎来一波“领证潮”。但与以往稍显不同的是,大厅等候区中央搭起了一个小型舞台,排队等待的新人们不再自顾自刷手机打发时间,目光齐刷刷地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礼我已经打听过了,要么是‘万紫千红’,要么是‘十全十美’。”

“现如今呐,茅台五粮液再加软中,那是标配。”

“一桌菜大几千,根本就吃不着啥,你要再降个1000,就上不了龙虾啦,要被人家笑话的!”

“他们家有50桌,这敬酒从前敬到后,都快倒下来了!”

当天,由吴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原创的婚俗改革情景舞台剧《婚俗新风尚》首次亮相,现场金句频出、爆梗不断,引发了大伙对抵制天价彩礼、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的强烈共鸣。演出结束后,不少新人表示,坚决不让自己的婚礼被“面子”绑架,要做文明婚俗的践行者。

婚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扭转人的思想观念,还要重塑婚庆产业链,扩大新式婚俗的消费供给。以“江南有囍,大爱吴江”婚俗文化品牌为引领,吴江正积极走好“婚姻登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搭建更加多元的婚俗消费新场景,为婚俗改革提供产业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吴江已建成苏州湾阅湖台、盛家厍、震泽蚕桑园等3处户外颁证基地,以及1处位于同里古镇崇本堂的特色景区结婚登记点,将婚姻登记从办证大厅延伸至室外“网红地”,增强新人领证的仪式感,营造“重登记、轻婚宴”的社会氛围。

依托多样化的登记场景,新式婚庆业态加速配套延伸。比如,崇本堂内开设结婚登记(办证)点、喜结连理颁证仪式区、同船渡场景化拍照互动区、婚姻风俗展示区等四大功能区;同里古镇推出多条旅行及婚纱旅拍线路,并引进多家专业婚庆服务机构,提供涵盖传统婚书、专业跟拍、定制婚礼等服务的水乡特色婚庆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畔,一座甜蜜产业园即将拔地而起。该园以结婚登记为核心,延伸婚庆产业链,致力打造成为一处多元融合的婚庆业态集成点。园内不仅配备结婚登记户外拍照打卡点位和举办小型仪式的场所,还提供花艺、摄影、礼服、伴手礼、文创定制、婚礼策划等“一条龙”婚庆服务,助力新人畅享新式婚礼。

婚宴是婚礼的重头戏,也是造成浪费的“重灾区”。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吴江不少酒店、乡村宴会中心推出苏式婚宴“新风菜单”,助力营造文明办宴、节俭办宴的社会风尚。

江村1936·嘉年华位于七都镇开弦弓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餐厅。餐厅负责人张海霞介绍,店内推出的“新风菜单”包含三种不同套餐,菜品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不仅都是七都的特色佳肴,而且经济实惠、寓意美好,比在大酒店吃划算不少,已成为周边村民办婚宴的首选。

“婚姻的‘质量’并非由婚礼的‘分量’来决定,我们希望通过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帮助更多年轻人减轻负担,为幸福加码。”吴江区民政局局长汪晓东表示,接下来当地将继续扎实推进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群众了解和支持婚俗改革,同时深入挖掘本地婚俗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甜蜜产业”集聚区,擦亮“江南有囍,大爱吴江”婚俗文化品牌。

(编辑: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