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告破,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近70万元。
据中消协介绍,“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近年来,早教、健身等领域出现的“职业闭店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一直颇受社会关注。
日前,东莞知名的小漾亲子游泳中心也被曝出突然闭店跑路,导致众多家长损失惨重。据媒体报道,很多家长在该机构充值金额上万起步,更有家长刚刚付了钱,连合同都来不及拿,就遭遇了机构闭店。据悉,在小漾亲子游泳西平中心店宣布关门闭店前不久,该机构还在疯狂推销周年庆课程包,吸引了不少家长购买。
据初步统计,这些家长的损失金额合计约1700多万,其中大量家长损失在2-3万元以上。
深圳的黄女士也疑似被“职业闭店人”背刺。她通过消费保平台投诉称,今年10月14日她在u悦健身以2088元价格办理了一张年卡,然而该健身房于11月15日在无任何沟通的前提下忽然闭店,至今无法与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值得关注的是,黄女士的健身房年卡仍有近2000元金额尚未使用。
黄女士提供图片
事实上,与黄女士经历相似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通过消费保投诉平台,在健身和早教两大领域内,以“闭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今年这两个领域多达434起相关投诉。
据业内人士表示,“职业闭店”行为的惯常套路是,利用《公司法》规定的变更、减资、破产清算等程序,帮助面临经营困境的预付式经营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转移资产、逃避债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更为隐蔽的是,一些店铺在闭店前,还以店庆等各种名义组织促销,大量吸引消费者充值缴费。一旦门店关闭、负责人“跑路”,消费者的预付费用往往就打了水漂。这种乱象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冲击了社会信用体系,给广大消费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职业闭店人”却能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三月曾有媒体就此事进行深入调查,“职业闭店人”这一角色并不简单等同于店铺关门后的销声匿迹。他们拥有一套完备的策略来应对闭店后的顾客安抚工作,从积极协商解决方案到精心制定退款计划,每一步都尽显专业性与技巧性。尽管这些措施往往被视作拖延时间的策略,顾客最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经济补偿,但职业闭店人在态度展现上却极为诚恳,给人一种愿意承担责任的正面印象。
图源于摄图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治社会绝不能容忍如此恶劣的行为套路消费者。国家立法允许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明确破产清算程序,目的既是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也是为了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让“职业闭店人”与一些预付式经营企业相勾结,肆意侵蚀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新订的《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于打击职业闭店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都有涉及,明确“职业闭店人”应承担法律责任。
尽管立法上有明确规定,但监管、执法还需同步跟上。一方面,“职业闭店人”善于伪装,在他们的运作下,有的企业更换了法人代表,却不急着关店,而是继续不动声色地大搞优惠促销,“赚完最后一波充值再消失”。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就算能追回来部分往往也只是杯水车薪,故而还需要从规范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等源头入手加强监管。
此次全国首案的通报,也警示经营者必须意识到通过转让企业来“跑路”的法律风险。从法律规定看,无论是通过注销转让公司、转移资产等,还是制造“失联”,试图让债权人无法找到追讨对象,都可能被界定为恶意躲避债务行为,原经营者依然要承担偿还责任。
遏止“职业闭店人”乱象,也需要监管部门对于预付款企业的转让审核更加审慎。比如,对于申请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有关企业,要充分考虑接手者的偿还能力,防止原经营者通过转让企业对消费者撒手不管。
“职业闭店”行为是市场经济的毒瘤,依法打击“职业闭店人”,释放从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强烈信号,同时也警示相关企业:诚信经营原则当贯穿始终,依法守法是底线,更是红线!
部分来源 | 澎湃新闻、新京报
编辑 | 非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