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末秋初,儿子从山上带回来两箱桃子,说是山上特产,销量特好,供不应求。说箱子有点夸张,其实像一个精美的饰物盒子,彩色插图,文字大气。正面画一个大桃子,配上文字,使人马上想起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五月仙桃。可这已经是夏末了,我不以为然,山上最不缺的是各种山果,夏桃、秋桃、冬桃,我都尝过。不就是桃子吗,用得这样过度包装吗?

为了一探究竟,我打开盒子,里边隔成六个格子,每格一个。拿起,沉甸甸,黄灿灿,和记忆中那固有的鲜桃完全两样。像是另类的水果,尤其个大,足有一斤多。咬一口,甜,是那种透心的甜,汁多,肉厚,入嘴即化,不但甜,而且香,脆。怪不得这种黄桃恁贵,一箱六个六十元。

贾平凹说人的胃是有记忆的。吃了桃子,心里老想着那另类的黄桃。一天,从镇上骑摩托回老家,路过当地人称为黑龙庙的小山头,见路边依次停几辆小车,不远处很多人围着一水果摊在挑选水果。出于好奇,停好车走近才知道正是卖黄桃的。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车上装的是一箱箱的黄桃,地上依次摆放的每只筐里也是黄桃。筐边放一小型的磅称,一个中年妇女忙得不可开交,一抬头发现了我们。“咋有空了!”边说边往我们手里塞桃子,“尝尝,你们是稀客。”“一个人,当家的了?”老伴随手用小刀切下一块桃子尝了起来。“今天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洛阳那边过来几位客人,提出到地里亲自摘,”她爽朗地大笑,“带着客人上桃园了。”

原来种桃人是韩平,他俩口我们都是熟人,朴实敦厚的庄稼人。他早年办面粉厂生意红火,现在又种起了黄桃。“面粉厂不干了?”“还干,近几年生意不好,山区很多人都下城了,种小麦的人也少了。”她一边给人过称一边说,“现在主要干来料加工,有活就干,没活就操心桃园。”

印象中,韩平是个不安分的人,中等个,谦和敦厚。早年当过民师。那时正是文学热的时候,他报了山西的刊授大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自学大学课程。还时不时地写点文章,梦想着那遥远的文学梦。后来辞职回家,一门心思经营起自己的小家,跑运输,搞养殖。再后来听说办了一个面粉加工厂,从厂房到机器设备投资了不少钱,更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面粉厂地处公路边,交通便利,服务热情,面粉质量有保证,群众口碑皆好。四邻八乡的村民小麦一打下来就直接存他那里,生意红红火火。我曾到那里取过面粉,几台机器发出隆隆的轰鸣声,韩平夫妇忙前忙后。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不请工人完全自己干。

想不到几年光景,城市化的冲击,农村人越来越少,那些从土地上讨生活的人更少了,面粉厂自然也不景气了。

那次邂逅种桃人后,我一直想到桃园看看,今年暑期回家小住,我专门相约去了趟桃园。

桃园地处油房小村的北面,穿过豫晋公路上个小坡就到了。这里原是农田,近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大都跑外打工去了,韩平承租了十多亩地种上了黄桃树。

和韩平村紧邻的史家腰村是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村,那里家家户户栽苹果种桃树。为了学到种桃技术,他没有少往那里跑,请教有经验懂技术的老农,加上自已钻研学习,很快就掌握了管理上的要领。

种桃不但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更是一项体力活。冬天需松土施肥,他从外村养殖户拉来牛粪羊粪,堆放发酵后再挖坑施肥。桃子要味甜、个大、色像好就要施农家粪,尤其是最好的是牛羊粪,因为山上的羊吃的是青草,无污染,粪自然也好。

春天桃花开了,但种桃人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的。他们要疏花,顶花要疏,枝花要疏,侧花要疏,岔花要疏,萎花更要疏。花落孕育成果更要套袋疏果,把多余的发育不良果子清掉,好果子要套上袋。套袋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往往爬高上低,一天下来腰疼背痛,最忙时还要请人帮忙。忙碌一天,回到家听女儿打来电话问候,那劳累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培养了一个很争气的女儿。夫妻俩用种桃挣来的辛苦钱供女儿上学,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已在上海参加工作。他打心眼里感谢这片桃园,深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道理。他熟悉桃树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地里的每棵桃树长啥样,枝枝杈杈朝向哪里,哪棵该施肥了,哪棵该蔬枝了,哪棵该浇水了,他心里清清楚楚。

谈起桃树,他滔滔不绝,满脸自豪。那种满足和幸福也感染了我们,大家都笑,笑声在桃园中飘荡。我忽然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勤劳善良的人都会有一片阔朗的天地。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奎明,河南济源人,退休教师。喜欢清静独处,爱好音乐和阅读。偶尔信手涂鸦以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