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虽然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从守旧的封建社会来到了文明的现今社会。可封建社会的消失,仅仅代表着旧社会制度以及旧思想消失,如今社会依旧有很多来自于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成果流传。
虽然在科技盛行的年代,我们在不断的变革,不断的推陈出新,可依旧有很多来自于封建时期的事物是被延续下来的,比如有一些事物它的名称。
提起“寺庙”我们能够想到香火繁盛的庙宇,能够想到被塑金身的佛像。可你知道,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因为寺庙一直都是连在一起读的,所以大家一直以为寺和庙都是一个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寺和庙都是分开解读的,是由于宗教文化在发展,佛教盛行之后才将寺和庙连在一起,变成了寺庙。
佛教文化非我国传统文化,自天竺传入我国之后,佛教便大行其道。之所以在封建时期人们能够信奉神佛,是因为在等级制度社会当中,对于穷苦人家来讲,他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阶层跨越。
思想的发展早已经被等级制度社会所束缚住了,穷人只能是穷人,富人只能是富人,所以在万般无奈之际,封建时期的穷苦人家会为自己找寻一个精神寄托,这才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能够大行其道之根本原因。
可寺和庙并不是与佛教共同传入的,其实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寺和庙在我国已经出现,只是它们二者不可同时而语,是分开来解读的。
提起寺,我们能够想到金山寺,灵隐寺,但是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最著名的是当属大理寺了。在《甄嬛传》中,也讲述了甄嬛的父亲是大理寺少卿甄远道,而大理寺就是古代社会高级的办案执法机构,比如狄仁杰,出身于大理寺,比如包青天,也出身于大理寺。
大理寺的存在是为穷苦人民伸冤辩诉,它的存在是在等级制度社会中维持法律的公正和平等性的。
除了大理寺之外,我们历史时期还有光禄寺,司宾寺等等,这时候的寺与寺庙没有任何的关系,它们是为王朝所服务的一个机构而已,就像是如今的社会事业单位,在寺中所有工作的员工均是王朝公务员。
和寺一样的庙,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机构形式。封建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传承,非常注重自己的死后事宜,尤其是皇家。
皇家的列祖列宗均被供奉在太庙中,这里的庙指的是享受着香火供奉的机构,除了太庙之外,还有观音庙,土地庙等等。。
庙的存在是为封建时期的百姓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在,能够让他们在生活穷困之时,或者是遭遇坎坷与困难之时,亦或者是心愿达成之时,能够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精神寄托之所在。
封建时期之所以有众多的庙宇,是因为农耕经济为主体,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是很深刻。
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年代,人们为了吃饱饭,只能够靠天行事,今年老天施恩,雨水充沛,那么粮食会大丰收;如果今年老天盛怒,要么干旱,要么洪涝,粮食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于是普通的百姓纷纷到庙宇里跪求老天,希望它能够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保佑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到这里大家也能明白,在我国古代寺和庙是分开来解读的,直到佛教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之后,寺和庙才被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寺庙。此时的寺庙承担的责任是宗教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它还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寄托。
总结:把寺变成了宗教信仰的一种代名词,是在汉明帝年代,当时佛教流传至我国,而此时汉明帝为了安顿远道而来的传教僧人,则为他们特意修建了一处场所,这座场所就变成了寺庙的发展源头。
汉明帝所建的寺庙还是属于为国家机构所服务的单位,但是当佛教逐渐在封建社会流行之后,民间的寺庙形势也如雨后春笋般,渐渐的寺庙也不再是属于国家机构单位,它们变成了民间组织力量,变成了为佛教传习的一种形式。
传说至今,寺庙也变成了佛教的专业代名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言一语均体现了古人的精妙智慧,了解古文化,了解古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信同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