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没有从珠海、宜兴两起血案带来的伤痛中缓解过来,今天——11月19日——大清早,又传来一个噩耗:
湖南常德一所小学大门外,有人开车撞向正在进校门的小学生,导致多名学生受伤,目前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员死亡、具体数据也不得而知。
此刻,距离珠海35死、43伤的血案仅仅过去8天,离宜兴8死17伤的惨剧只有2天半!
我无法评论这件事,因为各大媒体的报道就那么几句话,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还没有出来,不知道究竟是车辆失控还是蓄意作案。
但长期以来,看惯了这类的报道,基本可以猜测出情况属于后者——因为新闻通稿中没有提及“交通事故”的说法——但我们不知道当事车主的身份和动机。
现在,相关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又是一片谴责、要求从严惩处的话。
他们至今仍然不明白:谴责制止不了凶案,从严惩处也吓不住那些准备赴死的凶手。
当然,对这种无差别杀戮无辜者的懦夫、凶手,无论怎么谴责、惩罚都不为过。但是,这样能避免再发生同样的惨案吗?
事实已经一再证实:不能。
不反思原因,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谴责与严惩就显得既苍白又无力。
我关于这类事件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会被消失。说明负有解决问题职责的人,连勇敢面对事件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去反思悲剧的根源?怎么可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我在2021年曾经对安徽安庆街无差别杀人的吴亮进行过心理剖析,花好几天时间收集他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帖子,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寻找他的心路历程。
因为我知道,只有剖析此类凶手的心路历程,总结他们的共性,才能找到根子对症下药,避免——至少可以减少——此类悲剧的重演。
我本以为那篇文章能够为有关方面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但遗憾的是,它的阅读量不到3万时就没了,不久之后,发那篇文章的公众号也没了。
我很心痛。不仅心痛莫名其妙遭到伤害的无辜者,更心痛于承担解决问题责任的人拒绝讨论和分析。
下面是我前几天消失的文章里的几段话,现在再写在这里,希望它不再消失,也希望更多的人明白:在这个星球上,没有谁可以成为一座孤岛,所有人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关注他人,有时候就是保护自己。
在自然界中,有一个“蝴蝶效应”的概念,概念的提出者曾这样说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个星期后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社会领域,“蝴蝶效应”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一件细小的事件,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后,可能引发重大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心理不够健康、坚强的人,当他们遇到一些沟沟坎坎时,有人自悲自怜,有人怨天尤地。前者可能会伤害自己,后者则可能将毒手伸向无辜的弱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戾气”。我想说的是,戾气很少是人心自带的,大多数都是外部因素催化出来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支持,需要感受到温暖。当一个人需要别人的关心支持与温暖时,如果外部环境给他的只有冷漠与无视,他的悲伤与愤怒就可能转化成戾气,如熔浆一般喷涌而出,溅射到你或我的身上。
每当发生这样的悲剧时,我都会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坦然面对,而不是遮遮掩掩,从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角度去研究他们的心路历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现实中与其处境相似的人进行帮助性干预,也许可以减少很多类似事件。
即便无法解决他面临的问题,我们也要努力让他感到温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化解戾气的药方,就是温暖与共情,谴责与严惩没有事先预防的功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