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行情启动了?进入11月中下旬,关于跨年行情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
9月的快速上涨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放量急涨后,大盘指数进入箱体震荡格局。上涨行情结束了吗?今年的跨年行情是否值得期待?当下从哪些方向进行布局更佳呢?
01
什么是“跨年行情”?
所谓“跨年行情”一般是指A股市场“年底到次年年初”这段期间的阶段上涨行情。年度交接之际,基于投资者对次年经济、政策、盈利、流动性等方面的预期改善,而出现的投资者积极布局、带来一轮上涨行情的情况。
作为A股的“日历效应”之一,跨年行情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看看近十年的市场情况。
回看2014年至今10年的时间中,A股共出现了6次跨年行情。其出现的核心因素在于年底强烈的政策预期和充足的增量资金,同时产业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也会带来较好的结构性行情机会。
02
当前条件是否具备?
具体分析,跨年行情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前市场环境是否满足这些条件?
市场对政策面的期待
临近年底,市场进入政策博弈期,12月将召开高层会议和经济会议;此外每年的3月将召开两会,为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及方向进行定调,重要政策将密集出台。两会前市场一般对政策面的期待较高,估值因素影响更大。
市场进入预期交易阶段
三季报陆续披露完毕后,市场进入业绩空窗期,市场进入预期交易阶段,往往具备更大弹性且短期无法证伪。
当前,化债政策落地,将推动金融、央国企、建筑、环保等相关板块的价值重估、特朗普胜选刺激内需和自主可控板块的政策预期也正驱动相关板块估值提升;最后,部分资金可能在年底抢先布局明年高景气行业,推动相关板块估值上行。
资金面的充裕
宽松的资金面是过往跨年行情持续性的重要保证。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10月28日央行再次推出了买断式逆回购这一新工具,10月开展规模为5000亿元,操作期限为6个月。一方面,在7天期逆回购和MLF之外,额外投放了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实现了债券押品的过户,而非冻结在资金融入方的债券账户,也更加有助于盘活债券资产。
- 中信建投分析认为,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和财政政策阶段性落地,奠定了后市行情的主基调。后市可能出现一定的小幅调整,但震荡上行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强烈的政策预期和充足的增量资金支持下,今年很有可能出现跨年行情。
03
如何布局跨年行情?
参考历史经验来看,岁末年初市场呈现明显的“价值搭台,成长唱戏”特征。四季度在政策稳增长预期带动下,金融、消费、稳定风格表现较好;而进入次年一季度,风险偏好抬升下,成长风格表现突出。
从景气角度看,岁末年初市场通常提前“抢跑”,预判选择次年业绩靠前的方向进行布局。主要包括两个方向:景气延续和困境反转。
沿着这个思路,具体可以关注:
1)景气板块中将继续维持高增的细分:新能源车/智能车、半导体材料、5G通信;
2)改善或困境板块中有望率先回升的方向:军工、新能源等,若后续稳增长政策效果成功传导到经济基本面,则周期、消费品类亦有望陆续复苏。
强者恒强的方向首选龙头,年初以来龙头基本面优势已经在显现且三季度进一步扩大。在总量盈利平淡的当下,龙头盈利增速率先回升,凸显了其穿越周期的韧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供给侧持续出清、需求侧迎来弹性,龙头的基本面优势后续有望强化。可以关注汇集百业龙头的A500指数。
近期,大A在回落后进入震荡区间,但从市场交易看,成交额维持在万亿高位上下,市场情绪仍未退潮。
当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相继改善后,基本面则成为一个“慢变量”最终将反映到市场的走势当中;而这一变量改善的情况将最终决定行情抬升的高度和持续性。市场还在等待政策面和基本面释放的进一步积极信号,对于未来不妨乐观一些。
在具体操作上,国投证券分析认为今年的跨年行情的新特征之一是,在岁末年初行情期间事件性冲击较多。不过市场对事件性冲击的敏感度预计呈现逐步减弱的表现,重要政策时间窗口前一到两周若出现由预期驱动的调整,会是跨年行情中比较好的配置时机。
滑动查看完整提示↓↓↓
资料参考:
兴业证券,《保持多头思维,利用短期波动积极布局》,2024.11.10
中信建投,《逢低布局三线索,备战跨年行情——“重估牛”系列报告之六》,2024.11.10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