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

「超高规格的素材」又来了,小众高质量,特别适合思辨作文,赶紧来读!

#1

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君子不器。

(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也指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适用主题】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素质/个性化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选择

#2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

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含义是:耕种田地,却有可能饿肚子;努力学习,却有可能得到俸禄。仅仅依靠体力劳动往往难以摆脱贫困和困境。因此,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更明智的选择,强调学习是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途径。

【适用主题】教育学习、人生规划、懒身与懒心、战略与战术、劳动的智慧

#3

如何把握事物规律?

反者道之动。(老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者道之动” 是《老子》中的一句重要哲学命题,

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 中的 “反” 字,蕴含着相反、相对的意思。它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 “有” 就无所谓 “无”,没有 “难” 也就不存在 “易”。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循环往复:“反” 还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循环性和周期性。道的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四季更替,冬去春来,夏尽秋至,周而复始;又如日夜交替,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这种循环往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蕴含着新的发展和进步。

回归本根:从另一个角度看,“反” 也有回归、返本的意思。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事物的发展最终会回归到道的本根状态。就像树叶在春天生长,夏天繁茂,秋天飘落,冬天回归大地,化为养分,滋养树木的根基,完成了一个从生长到回归的循环,体现了向道的本根的回归。

【适用主题】挑战挫折、平衡与和谐、创新与变革

#4

如何学会克己制胜?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其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这体现了一种道家的处世哲学。

从思想内涵来讲,这里的 “不争” 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高层次的 “争”。它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竞争观念的智慧,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名利的追逐。例如,一个人如果不与他人在功名利禄上进行短视的争夺,而是专注于自身品德的修养、内在精神的富足,以一种平和、无为的心态对待世事,那么从长远来看,他所获得的将是一种更为广阔和稳固的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位置,却能滋润万物,最终汇聚成江海,拥有强大的力量。

【适用主题】争与不争、谦逊与低调

#5

怎样获得幸福?

物得以生谓之德。

(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得以生谓之德”的含义是:具体万物和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在于德,有德则物得以生成。这句话强调了“德”对于万物生成和存在的重要性,是道家哲学中关于“德”的一个重要观点。

【适用主题】德与得

#6

怎样完善自我?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 意思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是天赋的本性。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真诚品质能够让人领悟世间的道理。例如,一个心地极其纯净真诚的人,他对于善恶、美丑等观念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引导他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好像这种对道理的洞察是他本性的一部分。

“自明诚,谓之教” 是说通过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是后天的教育。一个人可能最初并不具有那种天生的、纯粹的真诚,但通过学习知识、了解道德准则等,明白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从而努力使自己变得真诚。比如,在学校教育或者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一个人知道了诚实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诚实守信,这就是通过后天的教导达到真诚的状态。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表示真诚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做到真诚。真诚与明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一个人内心真诚时,他能够以一种清澈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更易领悟事物的本质;而当一个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后,他也会更加坚守真诚的品质,因为他深知真诚对于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

【适用主题】真诚与明理

#7

如何超越狭隘感情?

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

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

(墨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朋友的身体,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朋友的亲人。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深厚的友情观念。

【适用主题】友情

#8

为什么需要

自我反思、自我约束?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

寡则必争矣。(荀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含义是:人们所喜好厌恶的对象是相同的,但欲望多而能够满足欲望的东西少,东西少就一定会引起争夺。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当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欲望时,就会产生争夺和冲突。

【适用主题】欲望与节制、竞争与合作、人与自然、资源分配与社会公平

#9

如果并非善恶有报,

为何还要行善?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句话的含义是:凡是自身保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一样,不可遏止。这里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发现并扩充自己内心的善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适用主题】德行

#10

怎样才能落实管理?

循名而责实。

(韩非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循名而责实”的含义是:按照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名实相符。它强调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实际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名义上。

【适用主题】具体分析、实践、务实、反对虚假浮夸

#11

为什么要活出自我?

绝学任性,

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向秀、郭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的含义是:只有抛弃陈旧的学问和固执的观念,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适用主题】创新、顺时而为

#12

如何活得潇洒风流?

既有凌霄之姿,

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支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的含义是:既然有飞上云霄的才能,又怎么肯做供人玩赏的玩物呢?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有高远志向和非凡才能的人,不愿意被束缚在平庸的环境中,而是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适用主题】理想、信念、追求、平庸与卓越

#13

如何能够有情?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人心涤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辈”这样的人罢了。其中,“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的人,他们超脱世外,不为情所困;“最下”指的是最下等或最普通的人,他们可能因生活的琐碎和困扰而无法顾及情感;“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则是指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对感情极为专注和投入。

【适用主题】情感

#14

怎样避免被外界的浮躁

所困扰?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传灯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含义是,世界上最高的生活道理,往往隐藏在最简单的生活之中。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悟,认为即使是看似平凡的担水砍柴等活动,也蕴含着生活的真谛和妙道。

【适用主题】浮躁、简与繁、平凡与伟大、心态

#15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提高精神修养的方法?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周敦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欲则静虚动直”: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过多的私欲,那么他内心就会处于一种平静、空灵的状态,行为也会正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内心平静空灵就会变得明智,因为没有私欲的干扰,能够更清楚地看待事物的本质。而明智就会通达,能够透彻地理解各种道理和情况,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动直则公,公则溥”:行为正直就会公正,公正对待事物就会有广阔的胸怀和公正无私的品德,这种品德能够广泛地惠及他人。

【适用主题】公与私、正直

#16

如何能够看破生死?

生,吾顺事;

没,吾宁也。(张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吾顺事;没,吾宁也”的含义是:活着的时候,我顺从命运和时势,坦然地做好该做的事;死去的时候,我也心无挂碍,安然离去。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死,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适用主题】豁达、顺时而为、人生的态度与选择

#17

如何妥善处理情感?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

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

是圣人之喜怒,

不系于心,

而系于物也。(程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人的喜悦,是因为事物本身值得喜悦;圣人的愤怒,是因为事物本身值得愤怒。因此,圣人的喜怒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内心情感,而是取决于外在的事物本身。这句话强调了圣人情感的客观性和理性,他们不会因个人情感而偏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适用主题】理性、豁达、超脱和理性

#18

如何能够

变化气质,精益求精?

古之圣贤,

从根本上便有唯精唯一功夫。(朱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唯精唯一功夫” 这句话强调古代的圣贤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具备一种 “唯精唯一” 的精神品质和做事的功夫。

“唯精唯一” 有专注、纯粹、精益求精的意思。它意味着古代圣贤们在追求目标、修养身心或者探究学问等诸多事务中,能够做到心无旁骛,把精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核心的目标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打磨、雕琢,以求达到最纯粹、最精深的境界。例如,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和教育弟子,他心无杂念,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一伟大的使命之中。在学问方面,他反复修订六经,对古代文化进行精心的整理和阐释,这就是一种 “唯精唯一” 的体现。又如,王阳明在对 “心学” 的探索和实践中,一心专注于对良知的体认和致良知的功夫,不断地思考、实践、修正,其精神高度集中在对心学真谛的把握上,这也是 “唯精唯一” 的表现。

【适用主题】专精、用功坚持

#19

怎样学会与自己和解?

人心是天渊,

无所不赅。

原是一个天,

只为私欲障碍,

则天之本体失了。

(王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心深邃如天、广阔如渊,原本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就像天一样。然而,由于私欲的蒙蔽和障碍,人心的本体(即本真、本性的状态)却往往被遮蔽或丧失。这句话强调了人心的广阔和深邃,同时也指出了私欲对人心的负面影响。

【适用主题】人心与私欲、自我修养与心性提升

#20

人生有哪几重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适用主题】人生追求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绿卡图书整理,未找到原文出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QQ2712750795),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