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长征落幕之际,遭受重创的中央红军终于在陕北这片贫瘠之地与当地红军胜利会师。然而,长征的艰辛远没有结束。刚刚喘过一口气,红军就陷入了更加严峻的生存困境。敌人的铁蹄紧逼,粮草告罄,军费所剩无几。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党的领袖毛泽东英明地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精心谋划的战略方针——东征山西,打击阎锡山的土豪军阀政权。这一决策将会如何影响红军的前途命运?这是否会成为转危为安的关键一着?悬念正在逐步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穷途末路到走向复兴

1935年10月19日,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的中央红军,终于在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红军取得了联系。这是一个让所有红军将士无比欣喜的时刻,它标志着艰难的长征行军初步画上了句号。然而,喜悦之后,更加沉重的现实压力随之而来。

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仅存9000人。身心俱疲的红军战士们此时正处于极度的人困马乏状态。而他们携带的军费也在长途跋涉中消耗殆尽,根本无力维系军队的基本运转。杨至诚向毛泽东汇报,至少需要2000大洋来解决红军的过冬困难。然而,在陕北根据地这片贫瘠之地,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到这么大笔军费简直是天方夜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财力窘迫,中央红军在陕北还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蒋介石得知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下令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对红军发动进攻。尽管在直罗镇一役中,红军两大军团联手取得了胜利,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迎合蒋介石的意图,在陕北根据地外围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封锁线,企图彻底切断红军的物资来源,将其困死在这片荒漠之地。

眼看形势一度陷入僵局,中央红军就这样在陕北扎根几乎是无从谈起。在瓦窑堡会议上,红军内部就如何打破目前的被动局面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主张向西进军河西走廊,有人提议由林彪率领部队南下陕南筹款;还有人建议直接向北挺进绥远,以便获得苏联的直接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