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投入了九个主力旅发起进攻,另有六个旅作为预备队。这些部队原本驻扎在第聂伯河西岸防线,但在军方高层的决策下被调往库尔斯克前线。这些部队携带了大量西方提供的装备,包括豹式坦克、布拉德利步兵战车等重型武器。然而这些现代化装备在实战中表现并不理想,许多车辆因为缺乏合适的维修设备和备件而无法持续作战。

库尔斯克地区的地形以开阔平原为主,零星分布着小片树林和村落。这种地形条件下,装甲部队的优势难以发挥。俄军在制高点布设了大量反坦克武器,配合无人机侦察,对乌军装甲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乌军每次进攻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日均伤亡人数达到500人左右。

军队内部对这种高强度消耗战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一位女性高级军官在军事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继续在库尔斯克方向投入兵力是一种资源浪费。她建议将部分部队调往东线的红军村方向,那里的战略价值更高。然而这种建议并未得到采纳,乌军依然在库尔斯克方向投入了大量兵力。

随着战事持续,补给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前线部队反映弹药短缺,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和防空导弹几乎耗尽。后勤运输车队经常遭到俄军的定点清除,导致物资补给严重滞后。一些部队不得不减少炮火支援强度,改用步兵进行正面突击,这更加剧了伤亡率的上升。

库拉霍沃地区,乌军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战术决定。他们炸毁了当地的水坝,试图通过改变地形来阻止俄军推进。水坝位于库拉霍沃城区西北方向,控制着周边地区的水源。炸毁水坝的决定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没有经过充分的地形和水文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正值枯水期,水库蓄水量处于历史低位。爆破造成的洪水并未能对俄军造成预期的阻碍作用。相反,溢出的水流破坏了周边道路网络,造成大面积区域泥泞。乌军的装甲车辆和补给车队反而因此寸步难行,多辆重型装备陷入泥潭。

爆破行动还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部分水流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导致地下防空工事进水。驻守在这些工事中的乌军不得不紧急撤离,放弃了多个重要防御阵地。俄军抓住这个机会,对库拉霍沃展开包围式进攻。

水坝被毁也让当地居民陷入困境。居民区供水系统受到破坏,自来水管网压力骤降。医院等重要设施不得不启用应急供水系统。这种情况加剧了军民关系的紧张,不少居民对军方的决策表示不满。

在苏梅地区的战场上,乌军装备损失情况触目惊心。多辆豹式坦克和布拉德利战车的残骸散布在道路两侧。这些western装备虽然技术先进,但在实战中暴露出维护困难、零件匮乏等问题。一些受损较轻的车辆因为缺少特定配件,只能报废处理。

俄军针对乌军补给线路展开了系统性打击。他们使用巡飞弹和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军后勤基地实施精准打击。多个弹药库和燃料储存设施被摧毁,严重影响了前线部队的补给。一些部队不得不减少训练和演习强度,以节省弹药和燃料。

装备维护成为一个棘手问题。装备需要专业技师和特殊工具进行维修,但这些资源十分有限。许多故障装备只能封存等待零件,导致实际可用装备数量持续下降。一些部队开始重新启用库存的苏式装备,但这些老旧装备的作战效能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集中了十五个旅的兵力,约合三到四万人。这种兵力部署占用了大量战略预备队,却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如果能将其中三个旅调往红军村方向,可能会改变那里的战局走向。目前红军村东郊的防线已被突破,这与兵力分配不当有直接关系。

在顿涅茨克方向,乌军的防线出现严重漏洞。重要据点福乐达的失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地驻军不足一个营,难以抵挡俄军的重点进攻。失去福乐达后,整个防线形势急转直下。俄军利用这个缺口,对周边阵地形成包夹之势。

乌军的情报工作也存在明显短板。他们没能及时发现俄军在关键地区的兵力调整,错失了几次重要的反击机会。侦察无人机的使用效率不高,许多重要情报未能及时传递到指挥部。这导致一些战术决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目前乌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军心士气。连续的战略失误和高额伤亡严重打击了军队士气。许多士兵对高层的决策产生质疑,部队凝聚力明显下降。一些部队出现了逃兵现象,战斗意志和纪律性都在下滑。

为了弥补兵员损失,乌克兰扩大了征兵范围。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新兵的训练水平和战斗素质普遍不高。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适应战场环境,这进一步加剧了部队战斗力的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则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进攻策略。他们集中火力打击乌军的指挥设施和通信系统,试图瓦解乌军的指挥体系。多个指挥所和通信中心被摧毁,导致前线部队与后方的联系中断。这种情况下,许多部队只能依靠本能作战,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术配合。

基础设施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继扎波罗热核电站遭受打击后,其他重要设施也可能成为攻击目标。一旦这些设施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军事行动,还会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保护这些关键基础设施,成为军方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