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和上海都拥有雄厚的科技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活跃的创新主体,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优越性的最具代表性的窗口,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显著优势。

11月16日,以“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的首届“京沪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书记张革,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校长刘元春等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开幕式。

会上,《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两份报告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尚立表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各国参与科技革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行动。持续深化京沪交流合作,对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聚焦前沿领域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战略需求加快人才培养,聚焦时代课题打造新型智库,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携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期待双方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成果转化,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汉杰表示,本次论坛依托京沪在科技和教育资源上的深厚积累,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彰显了两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他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二是要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三是要坚持自主与开放并重,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景安表示,面对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种种挑战,应当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资源有效协同的基础上,一要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二要充分调动企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面向市场实际需求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带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三要注重人才培育,以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创新生态广泛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四要加强国际合作,以互利共赢的精神与全球科技先进国家地区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革表示,本次论坛既是对党中央关切的积极回应,又是对时代性命题的自主探索,意义重大。京沪作为我国两大核心城市,始终聚焦民之所向、服务国之所需。近年来,在国家战略部署引导下,两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成效斐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显示,京沪在全球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前十。希望两地间能够进一步强强联合,在经验上互通有无、在实践中携手同行,以此共话未来、共谋发展、共创佳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涛表示,“京沪论坛”是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的一个重要合作品牌项目,旨在发挥两校优势,为北京和上海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力量。首届论坛汇聚两地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聚焦如何唱好国际科创中心“双城记”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智慧。对于未来持续办好京沪论坛,要聚焦国家赋予北京和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论坛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响应度,扩大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提高论坛在相关业务领域和社会上的显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新业主持。

主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典范发布论坛主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杰发布《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主题报告。为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领域的建设发展,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将突出全球最为前沿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导向的基础研究提升行动计划,作为推动首都特色优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牢牢确立以加快打造北京特色优势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为核心支撑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型发展模式;三是推进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导向的北京科技服务业;四是将强化推进全球人才高地建设领域的先行先试导向改革突破,设定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五是将瞄准打造北京作为全球科技创新转移中心、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全球知识产权出口中心、全球数字贸易中心,作为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塑造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核心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典范发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主题报告。报告提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包括:领先的原始创新水平、较高的技术创新能级、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践中,上海创新资源协同集聚,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才集聚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前沿领域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质量明显改善,标志性创新成果斐然,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报告还分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合态势,并对更好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议,包括强化基础研究规划布局、推动创新全链条贯通、打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探索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加快京沪粤合作进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莉亚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题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窦志成,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大国创新战略研究组组长郭铁成,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刘志阳,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冯华,百度AI技术生态华北区负责人任海涛,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监葛云瑞分别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强化科创中心的策源功能”“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需要新思路”“科学家创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京沪比较调查的思考”“聚焦数字经济——以‘四链融合’加快京沪创新中心建设”“企业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百度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实践”等主题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元春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表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的变革,首届“京沪论坛”对京沪携手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京沪两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创金融等方面各有特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产生更大的区域协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团队通过两校共同研究、发布科创中心方面的成果,京沪两地专家学者、企业家连线共商科创大事,是京沪两地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之举。希望两校继续加强协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协同攻关提供智慧和力量。

依托京沪两地在科技和教育资源上的深厚积累,汇聚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将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主动担当、共同走在前列、共同挺立潮头,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的“北京样板”和“上海样板”贡献高校力量!

文章来源:人大国发院

微信编辑:张菁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