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我的论文被江西省委党校刊发,随后通知我去井冈山参加“全国党建工作会”。会上聆听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专家的报告,至今历历在目。我参观了所有的红色景点,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小文。28年来,井冈山革命历史和当年的报告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金秋十月,与共和国同龄的我决定再去井冈山。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仿佛置身漫长的历史长河,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在那盏永不熄灭的清油灯旁阅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博物馆利用图、文、物、雕塑、影视等手段追溯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六个展区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再现了井冈山惊涛骇浪的斗争历史。6324件文物、5000余份文献资料、4000多幅历史图片,还有红军老战士重上井冈山的影视、名人书画墨宝真迹,都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惊心动魄的岁月,陈列着我党第一份入党誓词、第一面军旗。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年过40岁的朱德军长和战士一样穿着草鞋去挑粮。战士劝说无效时,再次把扁担藏起来。谁知朱德命令军需处长范树德买了两根扁担,并刻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第二天和战士共同挑起民族的希望。体现了红军指战员“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和信念。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在无声的世界里讲述着革命者的艰辛与坚韧,仿佛那些伟大的灵魂依旧在你身旁守护着这个国家。泛黄的纸张依旧显现出清晰的字迹,锈迹斑斑的武器依旧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井冈山烈士陵园的宁静让人不忍打扰,在吊唁大厅为二万五千多烈士默哀致敬。
先辈们把党性放在首位,在敌人面前从不失去底线和气节,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化作革命的火种,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整个民族。今天,远去的英名化作碑文,身影化作国旗上的金星,化作党旗上的镰刀铁锤。
井冈山碑林陈列着138块精美的书画碑刻,与壮丽河山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远看像燃烧着的“星火”,近观则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含义。
井冈山雕塑园是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在青松翠柏间站立着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主要领导人的雕像,再现了他们当年的英姿。
井冈山不愧为“天下五个第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制定土地法规、造币厂、造被厂、红军医院。
毛泽东旧居与朱德旧居相距不远,简陋得让人震撼,透过这些简单的陈设,我仿佛看到了领袖们在艰难中执着前行。
在井冈山这片热土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红色雕塑:井冈红旗、红军万岁、胜利号角、星火相传、朱毛会师、重上井冈、胜利起点等,每尊都用自己立体的方式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红军鲜血,时常感受到历史在脚下生动起来,伟人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依然在这里闪耀。
这时,脑海里浮现出伟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伟人回顾38年前的风雨,慷慨激昂,预见38年后实现飞天梦,44年后实现了入洋梦,不愧是运筹帷幄的预言家,随时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
井冈山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将天地之间的精华以最美的景色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让人们从眼睛到心灵都收获了美好。井冈山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见证了红军坚韧不屈、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了现代的“红色摇篮、绿色宝库”。
再去井冈山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与自然的邂逅。“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每次出行都是让肢体抵达精神的境界,每次出行都是连接世界的精彩。
井冈山,一代代人的记忆;井冈山,更是一代代人的情怀。
作者:毕自荣(作者系云南省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