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珠海报道

11月17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闭幕。作为2024年首次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的多项发展成果也在航展上首次进行了集中展示。封面新闻记者在航展上获悉,包括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力箭二号、星云1号、引力二号在内的6款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的火箭产品将于2025年年底前首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展示的商业航天火箭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展示的商业航天火箭产品。

业内人士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集中首飞意味着经过近10年的技术积累后,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太空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

2024年6月30日,“天龙三号”火箭的一级动力系统在测试过程中意外脱离发射台,导致火箭升空并最终坠毁的事故,曾引发公众对商业航天产业安全发展的疑虑。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本届航展上,商业航天的“安全”问题也受到集中关注。其中,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在航展期间举办的2024珠海论坛上强调,商业航天应“规范有序”发展。

商业航天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中国6型可回收火箭将于2025年底前首飞

李国平在2024珠海论坛之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介绍,中国的商业航天在1988-2010年处于孕育发展阶段;2010-2023年是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14年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元年。

他指出,近10年以来,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2023年,中国全年实现火箭发射67次,其中民营商业火箭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占全年成功发射数量的18%。同时,商业运载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如今,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已达到500多家,中国的商业航天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王程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世界商业航天正迎来高速发展期,以Space X的创新互联网思维模式,也正给传统航天发展模式带来一场深刻变革。

2023年,中国的火箭发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志恒表示,中国火箭发射的吨位和效率相比全球头部仍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所发射的卫星火箭的种类应该说在全世界是居第一位,这反映了我们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在内的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在航展期间公布了他们未来一年的任务规划。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表示,该公司在研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已进入尾声,明年上半年有望开展动力系统试车。”蓝箭航天将在2025年执行三次朱雀三号的发射任务,包括首飞的实验任务。“如果首飞顺利,基于三发的火箭任务,可以提供不低于60吨的低轨道运载交付。”张昌武说。

星际荣耀董事长彭小波表示,2023年,星际荣耀通过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的两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对火箭的发动机变推力、精确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着陆回收技术进行了充分验证。目前,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火箭“研制进展非常顺利,预计在明年年底首飞。”

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表示,2023年,星河动力完成了7次发射任务,至2024年或将完成8次发射。“火箭技术路线这块,星河动力坚持固液并举,有固体和液体两个系列四个型号,我们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会在明年上半年开展首飞。”

除以上三家企业外,封面新闻记者还从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深蓝航天三家火箭公司获悉,他们在研的力箭二号、引力二号、星云1号也均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进行入轨首飞。

另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按计划将于2024年年底前在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执行首飞任务,该火箭可实现能力拓展和一箭通用,为未来重复使用火箭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批可复用火箭经过首飞验证后,将进一步降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射成本,助力大规模星座的组网建设,推动卫星向个人用户应用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展示的商业航天火箭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展示的商业航天火箭产品。

行业倡议“安全规范有序”发展

2024年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预测2024年全年中国将进行约100次航天发射。至2024年11月15日,中国已完成56次入轨发射,成功55次。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中国的航天发射进展暂时不及预期,原因既包括台风等不可抗力,也包括新型火箭、卫星等遭遇技术挑战,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在试验中暴露出巨大的安全隐患。“天龙三号试车事故后,各家的试车台,都被要求进行了多轮的安全检查。”

李国平指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还需要优化,在发展中“有少数企业为了赶进度,为了降成本,忽视了应有的安全工作。”李国平强调,“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他表示,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但是现在我们有些资本耐心不足,这样下去是不利于我们航天持续健康发展的。”

李国平强调,中国政府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支持鼓励、规范有序。”在支持方面,国家将加强顶层规划,优化行业准入,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推进商业航天共建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在规范方面,则要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建立商业航天联盟,切实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

“我们要加强对科研生产活动的许可,要强化火箭大型实验试射台建设许可的管理。所有的商业航天活动都要以安全为前提。”李国平表示,对于载人商业飞行和空间物体再入,官方也将研究相关的许可管理。“为了安全的需要,我们要强化对发射许可的实质性审查,要强化商业航天项目的核准,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航展期间,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代表也表达了他们对安全发展的观点。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强调,技术创新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动力,质量和安全管理则是商业航天的生命线。“我们将遵守商业航天政府治理要求,主动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与航天强国地位相匹配的商业航天政府治理体系,保障商业航天活动规范有序,安全可靠健康发展。”

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表示,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安全问题不是新问题,其核心是要有安全意识。其中尤其要警惕“简单”的资本思维和专家思维。

刘百奇进一步表示,资本固然对商业航天发展有很大助力作用,但安全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不能为发展速度让位。专家思维则是指,商业航天企业中不少专家在航天产业中有长时间积累,认为过去的老航天“冗余太大,弄得太复杂”,现在搞商业航天“可以大幅简化,可以挖余量。”但在安全这个领域,如果想要去挖余量,“我们是要非常慎重,要带敬畏之心。”

刘百奇认为,加强安全意识,要抓住设计源头,同时要做好信息化建设。“航天产业相比其他制造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但商业航天企业成立时间普遍较短,历史包袱较轻,将信息化嵌入企业发展中,会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航天驭星董事长赵磊分析道,商业航天发展到现在,面临更专业、更精准、更高端服务的水平要求。“去年初我们做了内部体检后,发现即便公司已经取得了二级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认证,购买了相关安全网关,在做了很多工作的基础上,依然有部分服务器面临被劫持的风险。”

赵磊表示,此后,航天驭星积极与有较高安全防范能力的大厂合作,对整个系统进行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跟专业的人去合作,那么我们的安全就有可能不断提升。但如果意识不到的话,这个还是风险很大的。”

为实现商业航天安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航展期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代表共同发起了包含勇担社会责任、坚持科学发展、坚守合作共赢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良好市场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助力标准体系建设、务实理性宣传推介等共识的《商业航天安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珠海倡议》。

其中提及,商业航天的发展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府承诺遵守的国际太空公约,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利益;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强化风险防控,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保障公众知情权,尊重大众传播规律,共同维护中国商业航天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