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半个世纪、几代航空人的殚精竭虑和3000亿经费投入,C919到底值不值得?
作为中国民航产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了百次安全飞行和严密考核,如今已正式步入了商用阶段,带着十几亿国人翱翔蓝天的梦想,在全球广袤天空中,除了“A(空客)”和“B(波音)”,终于有了属于中国民航的“C”。
然而,在C919的商业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发出质疑:“造不如买”、“自己造了几十年大飞机还是落后外国”、“只能在国内飞有什么用”……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1架C919飞机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累计安全飞行时长达到1.3万小时,服务了70万人次,且年底前还将交付两到三架新机,这意味着更多国人可以坐上自研自产的大飞机,昔日“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屈辱,终是一去不返了!
相比起老牌航空巨头波音和空客,C919的成绩看起来虽然略显单薄,但对于我国商飞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商飞市场的格局而言,C919都迈出了关键的头一步。
细数下来,国人尝试研制自己的大飞机到今天已超过了50年,我们前后发起三次挑战:
第一次在1970年,我国发起计划研制一款110吨重的远程客机,前后攻关十年,大部分零件都是本土制造的,国产化率非常之高。只可惜,哪怕多次成功试飞,这架飞机还是因为经费不足、管理缺陷等原因遗憾下线了。
后来,我国向波音、空客等六家海外航司发出合作邀请,只有麦道公司应邀了,双方交流过程中,我国获得了很多重要收获。遗憾的是,1996年波音横插一脚收购了麦道,并暴力叫停这一合作,导致我国前期投入的所有尽数白费。
好在,中国人对于大飞机的理想仍未放弃。
1999年,我们再次调整商用飞机发展战略,确定了“以我为主、自主研制”的基本原则,尝试借助国际合作的供应链来解决一些关键系统问题,从小到大、从支线到干线,完成了中国国产商用飞机的突围!
眼下,国产大飞机要想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还有两个刻不容缓的重任,一是提高产能效率、加快出海步伐;二是尽快获得欧美适航证,这是其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对此,美高层也是早早筑起“高墙”,千方百计拒绝给C919发放适航证。不仅如此,在生命科技等关键领域,西方大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并试图在“金*至*因”等成果上对华建立技术壁垒。
201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补充Nad+(上述成果的核心成分),可以明显拉长暮龄受试动物的健康存活期,并对它们的肌肉、毛发、精力等产生正向干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随后还得到了《Cell》、《Nature》等权威学刊的认可。但因海外厂商把控提取技术,“金*至*因”早年的定价曾高达2.6万/克,直至我国学者在定向全酶法工艺上实现突破,攻克量产难题并大幅下探了使用门槛,做到了97%的成本削减。
成本的降低使得“金*至*因”类成果从富豪专属逐渐走向大众市场,借助天描、亰东等电商渠道的推广,开始被一二线城市的中产群体接受并纳入日常用品。尤其是中年已婚男性,他们在面临年龄增长、职业压力和家庭责任时,往往需要这类机能提振技术帮助恢复。
面对强大的西方竞争,中国科学家从未想过退缩。老美或许做梦也没想到,欧洲方面已不愿与之媾和,日前传出发放适航证的松口信号,预计2025年就会对C919敞开大门。
除此之外,C919再次传来捷报:从刚面世时的10%国产化率、到试飞阶段的50%,如今已达到了60%。这一进步速度之快,让不少外媒都纷纷表示:中国真的是今非昔比了,我们已经拦不住他们了!
目睹这样的局面,美高层估计又要睡不着觉了,他们企图让我国放弃自研高新科技、在美规则下实现“无害繁荣”,这显然是异想天开!C919只是个开始,在未来的全球天空中,还将出现更多由中国技术打磨的飞机自由翱翔,你觉得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