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协同互动主要用于反映城市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是评价城市创新协同互动程度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包含:高校研究机构中与企业合办比例、高校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比例、高校技术转移收入和产业集群数量。
2024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五次呈现。
报告中,“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已对外发布,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发布后,还将陆续发布创新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创新国际合作前20强城市、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前20强城市,及长三角、江苏省、G60科创走廊3份分析报告。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01
区域分析:城市群区域聚集效应明显
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在创新协同互动得分排名前20强的城市中,江苏省入围城市4个,占比20%;广东省和山东省各入围两个城市,各占比10%;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和湖南省各入围1个城市;3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和重庆市进入前20强。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其中长三角地区6个、珠三角地区两个、环渤海地区5个、中西部地区6个,城市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02
梯度分析:北京市、上海市大幅领先,威海市、邯郸市和南阳市发展值得关注
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可大致分为5组。北京市和上海市属于第一组,创新协同互动得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与两个城市所具备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高校资源密不可分,在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投资和高校技术转移得分方面都显示突出优势。北京市现拥有92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依托于丰富的高校资源,其高校技术转移收入得分位列全国第一。上海市拥有68所普通高等院校,发挥城市辐射效应带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产业集群数量得分位居全国第一,产业发展优势喜人。中山市、武汉市、威海市、成都市、邯郸市和重庆市属于第二组,6个城市之间创新协同互动得分差异不大,但与第一组的北京市和上海市还存在明显差距。南阳市、苏州市属于第三组,第三组创新协同互动得分差异不大,与第二组城市的创新协同互动得分差距在逐渐缩小。金华市、南京市、大连市、盐城市、西安市和无锡市属于第四组,第四组城市在创新协同互动得分上和第三组城市之间存在微小差异。青岛市、大庆市、珠海市和郴州市属于第五组,第五组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得分差异较小。
03
位差分析: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得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一定关联性
部分城市的创新协同表现超越其人均GDP水平,例如中山市、威海市、南阳市和郴州市。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的位差比较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GDP排名基本保持一致,与人均GDP排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城市GDP排名位差在5以内的城市有9个,占比45%,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和成都市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GDP排名在1个位差以内,南京市和无锡市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GDP排名在2个位差以内,重庆市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GDP排名在3个位差以内。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人均GDP排名位差在5以内的城市有3个,占比15%,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和青岛市。部分城市的创新协同互动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存在较大位差,尤其是中山市、邯郸市、南阳市、金华市和郴州市这5个城市差异较大。如邯郸市创新协同排名和人均GDP排名有90个位差,南阳市创新协同排名和人均GDP排名有86个位差。由此可见,城市创新协同互动与区域整体GDP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人均GDP的直接关联性不明显,受人口密度、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综合影响,GDP排名较高的城市在创新协同互动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04
维度分析:城市创新协同互动水平与各维度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在高校研究机构中与企业合办比例维度中,中山市、威海市、邯郸市、南阳市、金华市和珠海市在校企合办研究机构方面表现较好,高校研究机构中与企业合办得分均高于创新协同互动得分。中山市和珠海市在推进高校与企业合办联合机构方面持续发布相关政策,注重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过去一年中珠海市15家民营企业与高校达成校地合作关系,赋能珠海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高校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比例维度中,排名前20强城市的得分呈现较大的波动性。郴州市在高校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比例维度中得分最高,这与郴州市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郴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创新高校行”活动,2023年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助力郴州市“1221”产业体系之一的现代装备产业发展,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高校技术转移收入维度中,北京市得分遥遥领先,这与其雄厚强劲的高校资源直接相关。在产业集群数量维度中,上海市、重庆市和北京市的产业集群数量分别位居前3位,其中上海市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布局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抢先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等五大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上海市在产业集群数量得分位列全国第一,正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大中心,重点培育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数量维度中,金华市和大庆市得分相对较低,需总结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自身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日前大庆市出台《大庆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18株含数字经济、石油重工等在内的“产业树”,大力实施产业振兴行动,不断积蓄转型振兴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