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了中国商超现代化的大门,如今自己却深陷关停潮,贵为欧洲第一商超巨头的家乐福,为什么会彻底败走中国市场呢?
讲个地狱笑话,明年就是家乐福入驻内地市场的30周年了,然而在整个内地市场上,却马上就要没有家乐福的身影了。
截至11月,家乐福全国门店仅剩北京和上海的4家仍在运营,再也不见当年“商超一哥”的辉煌。
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市场洗牌?到底是谁“杀死”了家乐福呢?
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开了第一家8000平方米的门店,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家超级大卖场,上万种标价实惠的商品映入眼帘,给了消费者极大的冲击。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咱们才刚刚结束“粮票时代”。
当初在国营商店购物,商品都是摆在柜台里,得排队等着售货员把商品给自己取过来,你如果只想看看不买,那售货员大概率会嫌你耽误工夫,甚至还会甩脸子嘲讽挖苦。
而在家乐福,消费者推着购物车就能随意挑选,甚至有些商品卖的比百货商场还便宜,还有专门的导购帮忙介绍产品。
大家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买东西。
那时候,家乐福门店一天的营业额就高达数百万元,逛家乐福也是一种时髦的象征。
在当时来看,家乐福做得比较聪明的一点是,它没有建立自己的物流和配送中心,所有货品都是由供应商配送到仓库,自己不仅投入少,还可以再多收一笔进场费。
靠这种轻体量高运转的模式,家乐福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快速扩张。
巅峰时期,家乐福中国门店有321家,销售额更是能达到498亿元。
不夸张地讲,正是由于家乐福在1995年取得了巨大成功,才吸引了沃尔玛、大润发争相进入内地市场分蛋糕,永辉和家家悦才取得了创业灵感。
千禧年前后,国内的商超品牌就已经百花齐放。
但也是随着零售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家乐福的业绩也呈现疲态。
2006年,为了提升竞争力,家乐福开始走标准化路线,建立了几个大型城市商品采购中心,把原来给到店长自行决策的采购、促销、定价等权利全部收了回来,方便整体运营。
可这样一来,店长们的积极性也一落千丈,毕竟门店业绩跟店长工资息息相关,KPI考核不变,收入却骤减,这也导致当年家乐福上演了一场“店长离职门”,影响非常不好。
当家乐福高层终于意识到,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弊大于利的时候,为时已晚。
到了2019年,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是步履维艰,以48亿的低价卖给了苏宁,依然无济于事。
这场浩浩荡荡的关店潮,直到2024年仍未结束,最后四家店能挺到什么时候,也未可知。
总的来说呢,欧洲第一零售巨头败走中国,很大程度上跟法国人基因里的松弛有关,说白了就是懒。
在永辉和大润发先后开启生鲜直采模式、搭建配送中心的时候,家乐福依然没有自己的供应链,靠克扣供应商的进场费躺着赚钱;
当沃尔玛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电商,收购1号店、入股京东的时候,家乐福直到4年后才开始着急追赶老对手的脚步。
棋差一步,往往就是满盘皆输。
家乐福衰败的原因,从来不是时代变了,也不是中国消费者变了。
关键其实在于,它从来没有认真去经营中国市场,也没有认真去经营中国的消费者。
消费习惯和趋势时刻在变化,没有人可以永远屹立顶峰,更没有人可以永远躺赚。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谁都有可能随时跌落神坛,家乐福也不例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