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贝口力导演遇见是2023年北影节创投,那时候我带着陈信源导演的长片剧本入围了体育单元初评,评奖前我们吃了个饭,最后结果是止步于终评。 再遇见是今年的FIRST中期路演,他已经带着新剧本《半熟家人》在北影节获奖,并顺利在FIRST西宁成功融资签约。 短短一年,他拿出了两个剧本《半熟家人》和《我的二手爱人》,大杀四方,入围的电影节创投拿奖到手软。FIRST惊喜实验室、平遥、IM、春苗计划,他的剧本都成为合作方抢手项目。
今年,我带着洛旦导演 长片《当瓶子转动时》入围 金鸡创投WIP制作中 单元,编剧作品《群众电影院》入围金鸡创投60强,第一次来厦门金鸡,以创作者和媒体双身份参与,获得了别样的体验。闭幕典礼 结束,我抓到刚和评委见完面的贝口力,完成了这次酝酿已久的专访。
《我的二手爱人》主控意向公司:十二家
2024年平遥国际电影节陌陌青云剧本大奖
第四届IM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最佳提案大奖
2024年FIRST惊喜实验室年度入围项目
2024年阿里大文娱春苗编剧计划
2024年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类型优选优胜项目
《半熟家人》主控意向公司:六家
202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市场创投最具商业价值奖
2024年FIRST青年电影展年度入围项目·开心麻花喜笑颜开大奖
导演简介
贝口力,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复旦创意写作班。六年明星综艺导演,流量数亿;五年TVC广告制作,两获金狮。入选贾樟柯导演优才计划,成龙A计划、陈翠梅剧本计划、新亚洲影志。短片入围金鸡短片季,发表小说若干。
采访/责编:刘小黛
整理/排版:李怡欣
图片:王泽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采访正文】
刘小黛:对你来说,参加创投除了可以收获意见修改剧本,还有没有更多意义?你觉得现在的青年导演在创投上能否顺利拿钱?
贝口力:拿钱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奖金,给我们认可也可以维持下生计;第二种是签约,拿到启动项目的钱。这两种钱,确实在创投上都有机会拿。
就算都没拿到,获得曝光的机会。认识该认识的人,创投不是为了拿奖金荣誉,相比项目启动都是小事,荣誉也未必代表一定能拍,反而有些没拿到奖的,也有拍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参加创投得放平心态,收集到项目反馈意见更宝贵。
刘小黛:你刚刚说除了有之前的剧本积淀,那你在走创投之前,会不会对每个电影节,比如它的市场定位、评判标准、评委阵容做一些调研。你自己平时会不会对现在当下热点,或是新闻做一些观察,并在改你的剧本当中去融合?
贝口力:个人觉得创作者对电影节创投研究是伪命题。比如说我过去认为平遥是文艺气质,但今年也入选了不少商业类型的项目。不是说平遥我就为它写一个文艺的剧本,我觉得这个不对。反而你把它当成自己项目的某阶段的deadline,不论是文艺或商业的,该投就投,每年电影创投就这六、七次机会,还要因为电影节气质浪费一次,很可惜。报名成本相对项目启动又很低,说不定就能换回一个机缘。
当然要注意的是电影节创投规则。比如有的电影节要求项目要国内首发,不接受已曝光的项目等等。不要去为电影节创投写剧本,如果出发点是为某个创投定制剧本,一定不是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质量也会打折扣。
贝口力:关于观察社会热点。我没有那么强的社会新闻洞察,更多是从自己还有周围群体的生命体验去创作,并不会把社会新闻当成创作来源,但我会看社交媒体的议题,大家会关注什么,或者我跟朋友聊大家都有共鸣的话题。比如《半熟家人》讲的是当下我们与父母两代人的亲密关系,《二手爱人》讲的是消费降级下的薅羊毛生存之道,都是每个青年人会遇到的实际困境,与观众的距离更近。
追社会新闻热点并非每个创作者都适用,我觉得剧本不是说就着社会热点写就行。而是要能写出这个议题下最微妙、最独特生命体验的部分,不是每个青年编剧都能写热点新闻剧本。我是很佩服有执行力且能写出来的青年创作者,比如这次的《完美求职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刘小黛:回到你个人聊聊。因为你好像以前也是做过其他工作,大学是学中文的,但怎么会踏上做编剧这条路?
贝口力:参加创投的不少小伙伴都是这样,觉得离电影离自己太远了,在心中地位太高了,而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做一些「正常」工作,比如说我是做综艺和广告,十年后才敢试试我行不行。陈翠梅导演有句台词说得好:「以前电影就是一切,现在一切都是电影」,做非电影的工作经验是为可以成为以后电影创作的积淀和养分,做综艺和广告是我接近电影的方式,是一种训练,也能让自己的剧本有「班味」和「人味」。
如果确信要做电影,你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它。金鸡中期路演的时候,王红卫老师开玩笑地说觉得我现在还是像个综艺导演,而不是电影导演。
我很认同这个判断,我觉得我是一个想做电影的综艺导演,这是我非专业的过去,但也是我的特色,这个经历也能帮助我做一些喜感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知道观众在意的是什么,每周都要更新选题想法,进行形式创新,这是综艺导演的职业要求。所以我觉得创投就是鼓励一部分非专业人士进入电影行业。每个人的进入的路径不一样,但我们都是热爱电影、想要创作的人,我们最终会相遇。
刘小黛:写剧本的时候会遇到瓶颈或者焦虑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写好一个故事剧本的秘诀是什么?
贝口力:写剧本一定会被卡住,人之常情。第一要学会放一放,我觉得剧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不是关酒店一个月就能憋出来,反而需要时间去「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的创作。写不出来你就放放,像我这样,先后启动两个剧本的创作,这个写不出来写另一个,不浪费精力,喜欢《老枪》里祖峰老师的那句台词:「精力回收」。
只要开始写,这个议题就会在你心里,无论是看书看电影,甚至跟朋友瞎扯,一定在某个瞬间会拐到这个故事上,张弛有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二点,我每个项目都有联合编剧。我在写完自己那一稿剧本时,就会请适合的编剧介入,从另一个视角来调整新版本。商业类型片不是一个强作者属性作品。只要把你自己最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先埋进类型片的创作骨架里,别人就很难伤筋动骨或者魔改,可以从别的角度加分。但如果你自己没埋好,或者没想清楚你要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而别的编剧介入会越改越乱。
我自己写剧本的标准很简单,能否把自己写到掉泪或者大笑,才算起步:自己先哭,观众才可能感动,自己先笑,观众才可能会笑(注意,这只是可能而已!)。这是我对我自己剧本的判断标准,而不仅仅是按好莱坞的三幕式、救猫咪节拍器来创作,没有生命体验和洞察,很难写出微妙之处,往往就只是一个壳。壳所有人都能写出来,但故事的血肉是什么,那决定了我们能否走得更远。
刘小黛:问一个稍微犀利点的问题,你现在是一个很成功的编剧,但你之前没有拍过电影,有的人走创投,他身份就是编剧,这次有个获奖的剧本她就会寻找合作导演。你对自己的未来方向怎么规划,你的终极理想是做导演还是编剧?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质疑,你自己写的好本子能否把它很好地影像化?
贝口力:「成功编剧」完全不能算,我现在只能说是创投取得成绩的「创投编剧/导演」,这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确实遇到几次某个导演工作室人会来聊,看你剧本写的不错,愿不愿意为导演写?
坦诚地说现在我写的剧本都只是为了自己去导而写,这个阶段暂时不会为别的导演写,因为我不是要做一个纯编剧,也不是为了卖剧本,有些故事在心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拍它是要解决自己的心病。参加创投就是我们这种外行新人唯一的机会,它可以接受你之前不是那么专业的背景,你之前没拍过长片的经历。
假如能够顺利投拍,整个组里你应该是最「弱」的,因为别的主创都是常年在一线创作的,但你对故事是最清楚的,你对故事的想象力是你的独特能力,那是别人无法抢占的东西,是你的气质。创投让大家很立体地看到你这个人,优缺点都很直观,也能看出你做事的风格。
所以我理解创投投的未必仅是项目,投的是人,项目只是人的一部分。这是个递进条件,如果项目基底不好,也不行。像金鸡创投、FIRST惊喜实验室的创投设置都很友好,会提供拍样片的机会和费用,这也是一个新人很好的抵达路径。
刘小黛:作为创投的亲历者,全程感受下来,你对今年的金鸡会有什么建议或想法,身为创作者能够看到的问题。
贝口力:我觉得像金鸡、上影、平遥给我的感觉是很国际电影节气质,创投隶属其中一个板块,比较干脆利落,来了就直接登台pitch,创作者也能够在这里看到很多更国际、新鲜的东西还有大师课;
像FIRST和IM海峡两岸包括北影节,是比较个性多元的,除了大师课和展映,还会有很多创投培训、破冰、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好地培养了同辈间的感情,这个联结也非常重要,来创投是要找资方、找老师,也是为了找同行的伙伴。
刘小黛:最后一句话推荐下自己的项目。
贝口力:项目不重要,我们青年创作者自勉一下,祝我们每个走创投的创作者,都能从「创投导演(编剧)」早日成为真正的「导演(编剧)」,一起拍出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