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员与韩国首尔大学V. Narry Kim教授受邀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Small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长篇综述,系统性回顾了小非编码RNA与长非编码RNA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生理病理学功能认知,并展望了非编码RNA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经典的蛋白质编码信使RNA (mRNA) 和持家非编码RNA (如小核RNA、核糖体RNA、转运RNA) 之外,体内还包含了众多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非 (蛋白) 编码RNA。这些调节性非编码RNA根据长度不同被简单划分为小非编码RNA和长非编码RNA。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与研究手段的革新,人们对于这些调节性非编码RNA分子的认知逐渐深入,虽然对小非编码RNA,如microRNA等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相对清晰,但是对长非编码RNA作用机理的理解比较有限,目前还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谜。

在本综述中,陈玲玲研究员与V. Narry Kim教授从发现历程、进化保守性特点、生物合成与化学修饰机理、在体功能机制和生理病理学意义等多个维度系统总结了近40年来小非编码RNA和长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进展(图1)详细论述了非编码RNA在调控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异同、协同互作以及生理病理功能。她们指出RNA深度测序、RNA成像、基因编辑介导的RNA功能研究、RNA化学生物学等多方向的技术革新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对于解释非编码RNA的分子机制与功能作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该综述还阐述了小非编码RNA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相关长非编码RNA的研究可以借鉴小非编码RNA研究的经验。同时,该综述展望了非编码RNA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挖掘非编码RNA新种类、新修饰,理解它们的折叠、加工与代谢的机理,深入揭示相关生理病理学意义,解析RNA与微环境的交互机制,以及交叉手段研究大片段RNA及其与互作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最后,该综述还指出非编码RNA技术在未来临床疾病诊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陈玲玲研究员与首尔大学V. Narry Kim教授为该Cell Press创刊50周年系列纪念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图1:新技术发展引领的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新技术发展引领的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