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合。而进行交流的原因,有的出于政治因素,比如郑和下西洋,有的出于文化发展因素,比如遣唐使来华。
也有的是靠血缘传承,比如出生在肯尼亚,却有着中国人血脉的女孩沙里夫。她曾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表明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想回到中国的请求。
有人可能会说,肯尼亚人怎么可能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呢?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断定?
1、遥远国度的东方女孩
玛娃马卡·沙里夫是一位来自肯尼亚当地普通家庭的女孩,虽然身在那里,但她总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那里。
从小,沙里夫就和周围的小伙伴有些不同,至于哪里不同她也说不出来。直到一次,她在家里照镜子,她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变样子了。
镜中的她留着一头靓丽的头发,和一身近似于黄色的皮肤,五官也不像寻常的非洲人一样大,反而透露着一丝精致感。
这让她感觉有一些吃惊,她立刻就去找母亲:“妈妈,我真的是肯尼亚人吗?为什么我和咱们村子里的其他小孩子都不一样呢?”
这已经不是沙里夫第一次询问了,母亲无数次的告诉她:“是的,我们家就是肯尼亚本地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没有离开过。”
但这次,除了这些话外,母亲还拿出了一个青花瓷材质的器物,并说:“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或许能解开你的疑惑。”
沙里夫立刻看到了希望,她拿着这个器物找了不少当地老一辈的人看,但都看不出有什么含义,没办法,只能靠自己了。
非洲的教育资源是很稀缺的,就别说沙里夫所住的村子了,有可能连一本书都找不出来,更别说是一本能记载国外器物来源的书了。
沙里夫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她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来自哪里。之后,她的中学校长听闻了沙里夫到处求学的事情,就及时联系了她。
沙里夫在校长的帮助下,顺利的找到了一本记载外国历史的书,上面说,这个器物来自中国,是一个青花瓷材质的碗。
之后,她又从书里了解到,中国曾有一个叫郑和的人来到过肯尼亚,并发生过一次水手走失事件。
沙里夫在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有些惊讶但又很快乐,自己终于搞清楚祖先的来历了。
2、远方的信
2004年9月这一天,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负责人郭崇立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信封上没有写给谁,只留了大使馆的地址和我想回中国的字样。
郭崇立十分疑惑,这个笔迹不像是成年人写的,难道是写信人出了什么事来求助的吗?
他打开信,里面只写到,自己是肯尼亚小村子的一名中学生,并声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而且还是几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的水手的后裔,并提出想回中国看看,希望大使馆可以帮助自己。
郭崇立立刻就让人寻找这个女孩的住处,因为他知道,根据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
好在沙里夫的家乡并不难找,工作人员很快就找到了地址,于是,郭崇立就亲自联系了当地政府,希望能一同前去看看这个可能是中国人的女孩。
如果是真的,对于中肯两国的文化交流可是有很多帮助的。如果不是,也能看一看她的证据,说不定对考古有益呢?
很快,当地政府就和郭崇立联系上了,并且答应和他一起前往。到了沙里夫的家乡——蒙巴萨省的帕泰岛之后,通过对村子里的人的询问,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沙里夫一家。
大使馆人员的到来让沙里夫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只是试试看,竟然真的得到了回应。在与这家人的交谈之后,郭崇立见到了那个所谓的证据——青花瓷碗,这确实很像明朝时期的器物。
之后,郭崇立又从沙里夫母亲的口中知道了他们家族世代流传的故事。
原来,当时郑和下西洋时因发生海难而丢失的水手并没有葬身大海,而是随着海水飘到了这个岛上,并逐渐被这里的人接受,最后就直接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据说是因为他们凭借着随身的工具解决了当地的一个大麻烦,并且教给当地人许多知识技能,由于距离问题,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旧没有忘记家乡,就以互相通婚的方式将家族流传了下来,但由于世事变迁,当地也就只剩沙里夫一家还是水手后裔了。
3、回到中国
听完这些话,又有证据佐证,郭崇立有些深信不疑了。之后,郭崇立立刻着手调查相关史料,并且上报给了国家。
经过证实,当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确实曾在故事中的附近发生过事故,并且还找到了当时海域的明朝沉船遗迹。那么,沙里夫的祖先真的来自于中国,她确实是中国人的后裔。
于是,郭崇立就向沙里夫发出了邀请:“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到中国看看,我们会给你提供帮助。”
“好的,我会自己努力去中国的,谢谢您。”沙里夫心中抑制不住的喜悦,但面对郭崇立的邀请,她有着自己的打算。
其实,在刚开始寻找自己祖先来历的时候,沙里夫就在坚持学汉语了,就是为了能有一天凭借自己的努力回到中国看看。
为了这个目标,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因为她知道,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平台,才能有机会去中国。
为此,她还特地制定了一个赚取路费的办法。只要不去上学或者放学之后,沙里夫就会去外面打工,有时候很晚才回家,甚至会被母亲因为贪玩晚回家而责备。
除此以外,她也在不断地学习汉语,但毕竟缺少一个正宗的汉语老师,实在进展困难。直到她在2001年暑假,带着她打零工的钱来到了蒙巴萨,遇见了一个开中国餐馆的老板赵汗青。
沙里夫将她此行的目的告诉了赵汗青,赵汗青在感叹她的勇敢时,也被她的坚持所感动,于是,就答应沙里夫当她的汉语老师,并且为她提供了一个栖身的地方。
在之后的几年里,沙里夫的汉语水平进步神速,她也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成功获得了去中国交流的机会。
2005年7月,沙里夫来到了中国南京开始了她为期7年的留学生涯,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听闻她的故事后,给予了她全额奖学金的帮助。
在这里,沙里夫逐渐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血脉中的中国人基因更是让她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这一路走来,沙里夫为追随祖先的步伐经历了太多太多,在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或许她的内心也有许多感动和感慨吧。
血缘是最原始的牵绊,因为血缘,沙里夫才能坚持回到中国的梦想,才能在这里学习知识,感受中国文化。我们也祝愿她,能在以后的人生一切顺遂,这是作为同胞最真挚的祝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