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古代向来都以三从四德来约束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女人一生都是依附于男子而活。
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了在不近不远的一百多年以前的清末王朝,一些女子开始觉醒,为争取自由与男女平而勇敢"出走"。秋瑾,便是这一批“出走”新女性的第一人。
1875年的清朝晚期,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书香门第之家,祖父与父亲都是读书为官之人,母亲也是一名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家闺秀。秋瑾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开明的秋家并没有因为世俗的“重男轻女”而轻养了这名闺女,自小,家人就允许她和哥哥、弟弟一同上学,母亲也在家中教她书法、诗词。
可以说,秋瑾的成长过程中一点都不缺爱。
可尽管如此,有一个几乎同代所有女人都难逃的劫数,她也一样未能逃过。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0da6faf6j00sn7c240011d000hs009wp.jpg)
绍兴和畅堂:秋瑾少女时期在此度过
缠足之痛的哀求,却依然改变不了必然的宿命
1881年秋天,小小的秋瑾不过5岁,一日的早晨,母亲命人打来一盆热水,她将女儿抱起,细细的为她一双柔嫩的小脚搓洗干净,擦干后,又把她的双脚放在了自己的膝盖上。接着,只见她一鼓作气使尽力气将小秋瑾的小脚趾往脚底方向折,直到贴到脚掌心。一边折还一边涂上防止化脓的明矾。
折好后,再用长长的白布紧紧地将折弯的小脚缠绕起来。末了,为防松脱,又用针线缝制加紧。最后,给她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袜子和一双尖头小布鞋。
5岁小姑娘的脚很柔软,在折时并没有感觉到很痛,可是,裹完脚后脚一着地的那一刻,那股钻心的疼瞬间涌出,小秋瑾疼得走不动路,只能踮起脚尖一步步挪动。她痛得实在受不了了,哭着向母亲哀求道:“能不能不裹脚?”
而母亲听后,尽管心疼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不能。”
小秋瑾继续说着:“可是哥哥、弟弟他们都不裹脚,为什么只有我要裹脚?”
母亲告诉她:“因为他们是男孩子,你是女孩子。女孩子早晚要嫁人,终归要靠男人来养活,不裹脚就嫁不出去,到时候没人要也没人来养活的。”
小秋瑾还不懂得“嫁人”、“养活”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但是却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男女不平等带给她刻骨的疼痛,幼小的她尚不能反抗。但反对封建礼教的心,从那时起已经生根萌发。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58806b65j00sn7c26000td000av00cip.jpg)
习文练武,是女人的奢侈但不是不可能
秋瑾和家里的哥哥、弟弟一起学习诗词古文,少年的她四书五经,她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能偶成小诗,才情也远超哥哥、弟弟之上。
15岁那年,她被父母送往外婆家生活,跟着舅舅学起了练武、骑马、击剑。那个时候的秋瑾,对木兰这类的女杰人物心怀憧憬,她觉得女子也可以学文习武。她在学习骑马时,因为缠足脚 力较男子要小很多,学习起来颇为费劲,吃了不少苦头,她没有放弃。秋瑾很喜欢骑马驰骋的感觉,通过练习骑马,她的一双小脚的脚力也大大增加。
那个时候的秋瑾想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将是何等美事。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a87dad58j00sn7c29002id000go00nop.jpg)
只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总是这样遥远。秋瑾还未来得及做其他梦时,1895年,秋瑾父亲秋寿南被安排在湖南湘潭做官,她随父一同来到了湘潭。秋瑾生得美丽端庄,又很聪慧可爱,恰逢适嫁婚龄,当地首富王殿丞看中托媒人为其儿子牵线,秋寿南夫妇也同意了这门亲事。
1896年,秋瑾应父母之命嫁给了王廷钧,一个是有才有貌的美丽少女,一个是清新俊逸的翩翩公子,外人看来,二人算得上十分登对。
王家是个富贵之家,和曾国藩还是亲戚,王家还帮曾家管过账,由开当铺发家。
和所有寻常女子一样,秋瑾和王廷钧结婚的第二年,儿子王沅德出生。结婚生子,秋瑾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小日子。只是,大家族里的规矩,早、中、晚的请安有时候让她透不过气来,倒也能应付。和丈夫王廷钧两人虽然性性不同,倒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和冲突发生。
生在王家这个大家庭,王廷钧习惯了锦衣玉食,坐享其成,心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对国事更加毫不关心。秋瑾偶尔看不惯,便劝其多读一些书,多想一下个人前途和多关心一下国家世事。王廷钧听后,往往都是不以为然。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10690c4bj00sn7c2e001sd000do00h8p.jpg)
王廷钧的一巴掌,打醒了“沉睡”中的女人
1899年,王家花大价钱为王廷钧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和儿子一行人随其一起迁往北京。
不曾想,第二年,就遭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破京乱,一家人仓皇失措逃回湖南老家。
一直到1903年春,才又奉召二次回北京。
从一个小地方再度来到风云变幻的都城,王廷钧没有被改变,但是,秋瑾一生命运的转折从此开始。
王廷钧再度回京做官,国家遭遇的种种于他来说事不关已,他只求一己安乐。平常照样歌舞升平,和同僚痛痛快快的吃花酒,逛窑子。
这个时期的秋瑾,对自己婚姻的不如意较之以往感受更深,偶尔,她还书信给哥哥,倾诉自己的婚姻,想到激愤之时,竟说出了自己在这段婚姻中“奴仆不如”的言词。为了转移注意力,她开始将心思注入到诗作上,她有大量诗作在这一时期频频出现。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653f0c34j00sn7c2i0016d000hs008vp.jpg)
秋瑾写给哥哥的家书,说自己在婚姻中“奴仆不如”
性格迥异,观念相悖,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终于在1903年秋爆发。
1903年中秋节那日,秋瑾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等着丈夫回来一家人过节,哪知左等右等还不见丈夫踪影。秋瑾知道他准又在外面喝花酒,一气之下她扮起了男装,带着丫鬟去戏园子看戏去了。
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女性是绝不允许去到戏园子的,即使要看戏也只能在家中的堂会上。
深夜,王廷钧醉醺醺的回到家,却不见妻子,问了仆人,他们都答不知道。不一会,看见了一身男士装扮的秋瑾回来,王廷钧问她去哪里了,秋瑾说:“去戏园子看戏去了。”
王廷钧一听,火冒三丈地质问:“你一个官家太太,去那种三教九流的地方实在是不守妇道,有辱门风。”
秋瑾立马反驳:“这戏园子唱的是正经戏,远比你去的那些个娼馆、妓院干净一百倍一万倍。”
两人吵到激烈时,王廷钧气不过随手给了秋瑾一记耳光。
就是这一记耳光,像是打醒了沉浸于旧式婚姻的秋瑾。
个性倔强的秋瑾强忍着委屈的泪水,连夜离家出走,可是,偌大的京城,她无处可去,走着走着,看到泰顺客栈便住了进去。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2026e97bj00sn7c2l001sd000hs00b9p.jpg)
清末的戏园子,观众都是男子
这次出走,尽管以王廷钧几经寻找、求合,秋瑾最终回家而划下句号。但是,这段婚姻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自此,王廷钧再难走进秋瑾的内心,也再难赢得她的尊重与信任。
王廷钧身为朝廷官员,却胸无大志,对国家命运也不甚关心;秋瑾却喜谈新学和国事,和王廷钧的裂痕出现后,男女平权,自由平等的意识在她心中形成。
而和邻居吴芝瑛成为闺蜜后,她的这种意识渐渐走向成熟,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吴芝瑛是一个书法大家,她的丈夫廉泉,曾参加过“公车上书”,夫妇二人均属于革新的进步人士。在吴芝瑛家,秋瑾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也读到了《警世钟》、《猛回头》等进步文章和著作。这些人、这些书籍文章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她原本朦胧的意识,打开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她如饥似渴,像是找到了人生的新出路一样。
认识越多,她更是生出了: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这样的不平之鸣,丈夫的那一巴掌,也很及时地打醒了她,她越发让她觉得“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d1e3d7e4j00sn7c2o000wd000pv00exp.jpg)
“出走”,坚定不移地走出去
1904年,一个东渡留学的念头在她脑中闪现,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好友吴芝瑛。
尽管吴芝瑛和她志趣相投,观念相同,但对于她一个弱女子,以千金之体漂洋过海远赴日本,还是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
秋瑾却一副笃定十足的神情,在她看来,那没什么好担心的。
吴芝瑛还说出了另一个担心,她们都在追求的革命新思想,却是朝廷最忌讳的,搞不好会上断头台。秋瑾却调侃好友一定会为自己收尸,她们谁也没想到,三年后,她们的这一番“戏言”竟然真的成真。
临去日本前,秋瑾收拾了家里的物品,事事做了妥善的安排,一儿一女交给了老太太和丫头采莲照顾。她还将自己穿的绸缎送给了采莲,让她日后出嫁穿。哪知采莲说:“我这辈子不嫁人,男人,没好人。”
秋瑾听后,迟疑了一下很认真的告诉她:“不,有好人,我没遇上,你会遇上的。”
去日本的费用,王廷钧已经明确表示过不会出一分一毫,事实上,他一点都不希望她能出走。可是,他们夫妻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恶劣,话不投机成了主旋律,争吵成为了日常。
出走,貌似是这段婚姻的必然,更像是秋瑾的新生。
国外有《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鲁迅评价娜拉走后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堕落,一个是回来继续成为丈夫的玩偶。
那秋瑾的“出走”会迎来怎样的结局呢?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ec2e40e6j00sn7c2s001vd000hs00nup.jpg)
秋瑾诗作
她倒下了,她种下的种子却影响了无数人
1904年7月,秋瑾凭借自己筹措了留学的经费,坐船来到了日本。在这里,她认识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进步人士,如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一大批爱国志士,也参加了一些进步青年会,她接受着这些进步思想的滋养。
没过多久,她就已经能自己组织妇女进步社团了,开始给众多留日中国女学生讲女权课。
她正式走向了一个执着追求男女平等、平权的不凡女性之路。
此间,在友人的帮助下,她创办主编了《白话》月刊,经常参加各种进步集会,宣讲革命救国和女权的道理。
1906年,秋瑾二次回国后,一面在上海着手创办《中国女报》,一面与徐锡麟等人秘密筹建光复军。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把妇女解放和反清革命结合起来,倡导女权、女学。1907年1月4日,第一期一经问世,立刻成为妇女刊物的一面旗帜。
尽管在发行后,当时的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是,她创办的《中国公报》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将“女性解放”的思想深深的扎根了下去,没有多久,生根、发芽,经过数十载的发展,遍布了中国的角角落落,无数女性觉醒,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新女性之路。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19/8b19697dj00sn7c2v000yd000hs009wp.jpg)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
而秋瑾,她倒下了。因为参与光复会,徐锡麟起义,在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得手后被捕。次日,徐锡麟被杀害,秋瑾受牵连。
1907年7月14日下午,三百名清兵走进大通学堂,秋瑾被捕。提审秋瑾的李钟岳,对秋瑾的为人仰慕已久,对她的诗词更是欣赏有加。在查抄秋瑾娘家时,他在当中极力维护,提审时也是待秋瑾若上宾。
只是,最终也没有改变秋瑾的砍头之命。
她牺牲了,她的牺牲震撼了无数人,那些曾经被她帮助过的,如日本留学时被她拉拢的陈范的两个妾、在当溪学堂教书时被她解救的童养媳、在大通学堂时又解救的差点被土豪抢去当老婆的一女的……还有她的好友徐蕴华,这些女性都因她的影响,走向了革命之路,走进了新的人生。
其他沉睡的女人,也都因她醒来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深闺,走进学堂,拒绝缠足,不再过只依附于男人的生活,走向了社会。
秋瑾倡导的自由与男女平等正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
小女人改变生活,大女人改变世界。小女人渴盼爱情圆满、家庭幸福、美貌永驻、工作事业小成等等;而大女人,心怀天下的梦想才是一切的原动力。
秋瑾“出走”家庭生活后,做了大女人。但是,她一步步走向的道路,究其背后的原因,那种隐痛与无奈,细细品来,却又无不让人为她的结局唏嘘不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