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敬志 | 求索不畏路远兮……
福 言福言文苑
按:这是当年肖老师获得中国摄协颁发的首届 “金烛奖” 后,为肖老师的无数感人事迹和精神品格所写的一篇介绍文章 ,正像宫建中先生为肖老师获奖后写的诗句 “坚贞只缘心骨正,风摧雨洗更晶莹 ” 。肖老师为摄影事业和千百个学子所付出的大量心血,至今仍没齿难忘、刻骨铭心。在 “纪念肖敬志老师诞辰一百周年” 之际 ,特将此文重新刊发,用他生命的烛照,以寄情思,垂范后世。
当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首都的领奖台时,实际是走上了他用心血垒筑的台阶。当他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手中接过金光璀灿的“金烛奖”杯时,实际是接过了自己用汗水铸冶的丰碑。
肖敬志,这位国内摄影界称颂的老人,这位省内摄影界爱戴的师长,在已过花甲之年的金秋时节,终于收获了他生命结出的果实,再一次使人们看到了他灵魂价值的光彩。
掌声只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祝贺,奖杯只是社会给人昭示的座标。对每一个具有真正奉献精神的人来说,他们的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这一片掌声和这一个奖杯。因为任何掌声都将要消失,任何奖杯都会被搁置,只有人所创造的精神才能真正地永存。肖敬志正是这人类永存精神的追求者之一,同时又是创造者之一。
他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中国人,普通得连全家人的每顿饭都得靠他骑自行车去半公里外的食堂打取。但他更是一个不平凡的中国人,因为他的生命似乎永远年轻,因为他的一生贡献远远大于索取。
原文影印件
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工作生涯,数十年的风雨迭代,如今66岁的肖敬志已两鬓斑白、银丝满头,可谁都能感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那有如青春之潮的生命勃动和那照人灵魂的思想火花。靠着这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孜孜矻矻的精神追求,在他走过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条闪烁着无数光亮的轨迹,也把他的生命之火点燃为无数摄影者探求路上的烛照。
肖老曾说他这一生有两个改变没想到,第一是作为新华社最老的图片编辑之一,他或许没想到自己的晚年会从首都来到边疆落叶。18年前,当需要人支援云南的文化建设时,他自愿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这也正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一生只为奉献的精神使然。命运变了,可他的灵魂没变。坎坷的人生反而把思想锤炼得犹如炉火纯青的利剑,帮助他砍开追求路上的荆棘。
十八年的高原生活,十八年的岁月风霜,使他感到这红土地的深沉凝重、也使他刚直不阿的性格更加肃括凛然。饱经沧桑的心灵在这雄浑刚健而又蛮荒苍凉的边陲高原上思索着、探索着,为摄影喊出了“朝真实走去”的心底呼声(注:详见90年第5期的《大众摄影》““谈心录”栏目,肖老正是以这呼声为标题,写下了他《关于艺术灵魂的思考》一文)。这是一个思索者的认识,也是一个探索者的希望。用他的观点来说;他希望这个认识成为“点燃创作的火花”。为此,他反思自己的灵魂,也反思摄影艺术的灵魂。把他那疾虚妄、贵真实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统一了起来,融汇了起来。“治学不为媚世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清代学者戴震的这句诗,也正是肖老晚年思想追求的缩影。
肖老师在摄影培训班讲课
从新闻图片编辑到摄影艺术的理论耕耘,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另一个改变,但又是他生命性格的必然改变。因为有着诗人气质的肖老,又积几十年摄影工作的丰富经验,发展的必然也会使他转到对人生更富表现的艺术与美学的领域上,加之从新闻系统转到文化系统工作,还有摄影艺术在粉碎“四人邦”后的迅速发展,内外因素都促就了他转向艺术领域的思想追求。
十几年来,他不仅写下了大量的摄影理论文章,还阅读了大量的艺术书籍和学术著作。正象他把托尔斯泰的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 这话作为激励自己奋求的铭言一样,他的晚年不仅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和智慧的储藏,而且还使他自己也成了照亮别人思想的蜡烛。
作为一个新闻摄影的高级编辑,晚年的追求变了,可他的人格没变。理论园地的思想耕耘,把他的胸襟拓展得有如容纳百川的海洋。一方面他自己是学而不厌,另一方面对别人更是诲人不倦。他是摄影界一名很少抬相机的摄影家,但他的贡献和成就恰恰正是对千百个抬相机作者的培养与帮助。凡是亲自受过肖老教诲的人,无不感到他那用心灵去燃烧或照亮别人的精神。从在云南筹建影协到去北京创办中国摄影函援学院,肖老作为这些事业的创始者之一,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他奉献的印记,哪里就亮起他生命的火炬。
肖老师手稿
云南的许多中青年作者是他亲手培养,云南的摄影理论事业是他亲手开创。为了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事业,白发苍苍的肖老师携带妻小、在北京的一座居民院的小平房里寓寄了整整三年多的岁月,在冬天没有暖气、夏天犹如蒸笼的小房子里,白天他卷起铺盖在床上办公,晚上就在这办公的床上入眠。可就在这简陋的平房里,他常常通宵伏案地为学院编辑《函援月刊》、为全国的无数学员写去充满热情关切与指导帮助的信。许多学员感动地说,收着肖老的一封信,就像收到他的一颗心。特别是看过肖老为学员改的作业,那布满纸上的道道红笔可真是一条条心血。字写得不好或不清的,改完后他甚至亲笔替学员重新誉抄一道,两期学员的《论文集》,那可是上百多万字的工作量,没有讴心沥血的精神,谁都难以完成。
正是这些数不清的业绩和贡献,中国影界最高荣誉之一的“金烛奖”杯上才刻着他的名字。也正是他的精神和人格,中国摄影界欣闻他获奖后便纷纷飘来祝贺的信、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付书记陈淑芬向他致以由衷的祝贺,中国影协付主席杨绍明认为他“当之无愧”。与肖老同获全国“开拓杯”奖的江西宜春地区文联主席程晓春在贺信中说:“在您身后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感谢你。”四川省青年影协主席龙绪明在贺信上掷地有声地宣称“因为您是够“格格的!”。桂林地区影协副主席宫建中欣闻后,为肖老写下了“补天遗下五彩石,甘做铺路助行人。坚贞只缘心骨正,风摧雨洗更晶莹”的五言诗,并书写成条幅寄来。江苏连云港市职工影协的副主席徐晔宇得知肖老获奖后、情不自禁地连忙奔走相告,受过肖老教诲的人、为这样的老师自豪。并在贺信中宣称 “您是真正当之无愧的金烛奖获得者,在您的奖杯上还交织着你对我的一片心血。您不仅教我摄影、还教我做人。这是我认识老师的最大收获”。
是啊,作为肺腑之言,这不仅是这位祝贺者的最大收获:应该说也是肖老师所有学生的收获。肖老师使他们懂得,只有做一个真正的人,才可能去追求真正的摄影艺术。在云南省影协为肖老和其他摄影前辈等举行庆功的大会上,人们在他的发言中又一次看到了他精神的光华,又一次听到了他生命的心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做人的楷模,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摄影事业的希望。
让我们把他平生最爱引用屈原的这句话,再赠给这位老人,也赠给所有爱好摄影事业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文刊载于《云南摄影家通讯》1990年第一期,这次刊发,未作任何改动)
编辑:尹达天
责任编辑:雷启玉黄志民张宏坤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尹绍平
热门跟贴